【第57周第5篇】《定见未来》:猪业产能释放期到来真正意味着什么?

中国猪业总裁读书会 2018-02-02 16:59:01

9.7.jpg

文/战伟  (爱猪网CEO  中国猪业总裁读书会发起人)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把20世纪末称为一个“非连续性变化”时期。非连续性变化的体现就是一系列看似毫无关系的变化,比如牧原秦英林刚创业,大北农邵根火还在当老师,温氏还没有正式养猪,新希望考虑是否上市,规模化养殖的概念是不是骗人的等,这些人、企业甚至理念未来都需要很长时间适应这种非连续性。而到了21世纪初的几年中,养猪产业开始从非连续性时期进入了一个长期的连续变化阶段。在随后十多年他们都纷纷成为产业结构的头部企业,同时通过上市进入资本运作阶段。可以说,它们养猪产业进化过程中的受益者,是养猪产业进化的必然产物。为什么这些养猪企业或者饲料企业成为产业进化的受益者呢?我相信是很多人会疑惑或者尚未思考过的问题。

在上一篇《定见未来:养猪结构高度集中的新副产物是什么?》中曾有一个观点:“任何现象背后都有一个支撑现象发生的逻辑,而逻辑产生过程的底层还会产生一个副产物,往往这个副产物代表了下一轮的趋势”。也就是说,以上这些跨过“非连续性变化”的养猪企业都会及时看到“副产物”,比如大北农的技术化营销驱动,就是基于新希望、正大等之前的现象背后的逻辑思考出来的;再比如新希望上市,他看到了新希望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刘永好成为首富是经济改革政策释放的红利。而这个经济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会有什么副产物呢?就是走向资本市场,即得利。所以说跨过非连续性变化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跨过非连续性的逻辑是什么呢?如果你有条件可以去看一下混搭大学创始人李善友的文章或者讲课,他有更专业和详实的介绍。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定见未来》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即“期望来得总是比较慢”。怎么理解呢?我先举一个行外的例子。

先看第一个例子,比如欧洲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但到了18世纪文艺复兴的效果才迎来剧烈的反应,带来历史性的变化,才产生了工业革命。也就是这次文化运动进化了400多年才迎来真正的爆发期。再看另外一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就有计算机,但计算机真正的爆发是40年之后才到来。也就是说,每一个跨过非连续性变化的企业都是抓住了快到来的爆发期之前一个节点。

回到我们养猪产业,就像在上篇分析问什么牧原发展这么快?很大程度上一体化养殖模式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产业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牧原则从成千上百万的小散户(秦总也是20头起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第二大养猪企业。

可以说牧原是成千上百万中小养猪户做的最为优秀的那个,好比一个省里面就有一个靠上清华北大一样,的确值得敬佩。就是因为秦总抓住了上市的节点和产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机会,好比那个爆发点快要来的时候,你拥有了资本优势,拥有了基础优势,此时对你来说,唯一的条件就是你能否发现了它并有勇气行动。所以跨过非连续性变化的第一点就是要观察到即将到来的“爆发点”。

不过,今天我想从假设的角度谈一个话题,就是目前正在规模化扩张的养猪企业如果都顺利跨过了“非连续性变化”,也就是产能释放后会带来什么样的产业面貌?发生时间应该在2019年前后。我相信很多人都对此做过思考,但我说了这是一个假设,仅供参考。

如果产能释放后,养猪企业经受住了市场考验,也就验证了目前每个养猪企业的系统支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方法是可行的。根据非连续性变化的原则,自然就会产生新的副产物,也就是产业结构会再次加速优势和聚集。因为系统得到验证后,每个企业会在优化的过程中再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此一来的话吞噬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此时会发生什么?所有的养猪企业会再次碰到新的“非连续性变化”的考验。通俗的讲当成本优势没有了,效率差不多的时候,比如大家成本都是5块钱,都是MSY达到了28,每头猪赚的钱差不多,此时之前支撑目前的系统则需要再次进化,不进化则会带来新的成本压力。

所有产能释放期的到来,看起来是一次模式的验证、市场的聚合,但同时也滋生了新的挑战。而下次非连续性的挑战的难度远远要高于之前的每一次,就连斯密斯菲尔德都没有跨过去。


恭喜你已经读完1周5篇文章精读1本书的第5篇,往期回顾可点击:

【第57周第1篇】《定见未来》:如何发现猪业不变的要素

【第57周第2篇】《定见未来》:养猪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第57周第3篇】《定见未来》:养猪产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什么?

【第57周第4篇】《定见未来》:养猪结构高度集中的新副产物是什么?

8启动.jpg

(爱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已有1条评论

02月06日
嗯嗯,有点道理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