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以下简称“猪传胸”)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的一种能够在猪群中突然性爆发,同时伴有高死亡率的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威胁世界性集约化养猪的重大疫病之一,被称为“中大猪杀手”。
我国于1987年首次发现本病,此后流行蔓延开来,危害日趋严重,成为猪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猪传胸引起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导致保育和育肥猪群生长缓慢和死亡率增加,这也是导致我国很多猪企不愿养大猪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近几年猪传胸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的问题,4月19日,默沙东动保巡回研讨会成都站特邀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玉峰教授向与会嘉宾作《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主题报告,共同探讨猪传胸的流行现状以及综合防控。会后,爱猪网记者独家专访南京农业大学李玉峰教授,针对猪传胸的流行情况、感染原因、防控等问题,李玉峰教授作了详细的解答。
爱猪网:李玉峰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爱猪网的采访。猪传胸已经被国际公认为是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您能简单地跟我们介绍一下我国当下猪传胸的流行情况吗?
李教授:我国自1987年首次发现此病开始,逐渐在我国流行蔓延开。自2020年我国禁抗和限抗以来,该病在我国多地区死灰复燃,最高死亡率可以达到10%以上,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损失。
整个世界范围内,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比例都是非常高的。数据显示,加拿大场阳性率达到70%,爱沙尼亚野猪血清阳性率能达到50%,德国的野猪病原检出率是30%多。
最近,我们用自己开发的专门检测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野毒感染的试剂盒检测了三个猪场的85份血清,检测结果是场阳性率100%,血清阳性率73%左右,整体阳性率较高。
这和我国养殖大环境比发达国家差有关。饲养密度大、猪只调运频繁、养殖场环境卫生质量不良,再加上其它病原的影响,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我国猪传胸发病率比其他国家高。特别是我国近两年来,随着饲料中促生长抗生素禁止添加,猪传胸发病率显著升高。我预计,未来猪传胸发病率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
爱猪网:您认为目前猪场猪传胸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李教授:高温高湿是引发猪传胸的常见因素,因为高温高湿气候会导致猪的应激加大,猪只应激激活了体内的具有免疫抑制性的猪蓝耳和圆环病毒,病毒活跃导致猪抵抗力下降使猪传胸易发。且近两年我国气候较为特殊,多地降雨频率、降雨量大于往年,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这也是猪传胸近两年在我国高发的重要诱因。
高温高湿不仅对猪应激加大,还有利于环境中的细菌生长繁殖。因此,猪传胸在我国的高发时期主要为8~10月,季节性明显。此外,猪传胸南北发病有一定差异。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气温更高、湿度更大,长江以南,尤其是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东北地区。
爱猪网:非洲猪瘟发生后,中国的养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那么,猪传胸有没有新的变化?
李教授:非洲猪瘟暴发后,我国养猪业的生物安全建设日趋成熟,猪场生物安全水平显著上升。与之相反的是,猪传胸近两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不降反升。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洲猪瘟暴发后,一些猪场为了减少非瘟病毒人为传播的可能性,减少或停止了部分疫苗的使用,使猪群的呈现出免疫不稳定状态。而蓝耳和圆环的活跃会导致猪只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得猪只携带的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从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从而导致发病。
另一方面,非洲猪瘟爆发后,猪场频繁洗消破坏了猪体的正常菌群和损伤呼吸道粘膜。非洲猪瘟之后,为了消灭非瘟病毒,猪场大大增加了日常洗消程序,频繁的洗消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猪体的正常菌群和损伤呼吸道粘膜,生理屏障破坏使猪传胸防控难度加剧。
爱猪网:在后非瘟时代,各企业加速复产,猪场猪只数量急剧上升,在这种形势下,对猪传胸的防控有什么影响?
李教授:目前,防控猪传胸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加强饲养管理,降饲养密度、加大通风,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随着大规模地复养,猪场猪只密度随之升高,应激相对来说就越大,同时猪场整个大环境病原量也随之增加,也自然加大了猪传胸的防控难度。
此外,急功近利心理也加大了猪传胸的防控难度。许多企业在资本的操作下盲目地进行扩张,只在乎短期受益,没有看到降密度、加大通风的长期效应,结果造成“养的多,死的多,出栏的少”的局面。美国一头母猪一年出栏育肥猪22到24头,很多北欧国家一头母猪每年出栏育肥猪30头以上,而在中国,一头母猪一年出栏育肥猪只有十几头。因此,我们一直提倡:“多养不如少死”。养的少,死的少,出栏多,也是另一种增加经济效益的方式。
爱猪网:李教授,您在默沙东动保直击传胸路演会成都站现场提出防控猪传胸有生物安全、减少应激因素、疫苗、抗生素和抗病育种这五种方式,那么,在这些防控措施中,您如何评价疫苗免疫这种防控方式呢?
李教授:从传染病的防控角度来讲,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是隔离封锁和消毒。要加强检疫,尽早发现,及时治疗,采用加强通风等综合防控措施,这样才能让该病的传播与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做好生物安全的情况下,疫苗免疫是防控猪传胸非常理想的方式。首先,防控猪传胸的最大难点在于目前仍无法确切得知发病的具体时间节点。药物保健,即使是长效药,药效也只有7~15天,在没有对猪场进行抗原抗体监测之前,很难把握投药时间节点,也就无法通过药物来达到有效防控。而疫苗免疫是长期的,至少能保护6个月以上,还能减少猪群的细菌载量,也就是母猪带菌率。
其次,在整个国内猪群范围内,我们初步检测,猪场的猪传胸阳性率和猪群的带菌率是非常高的,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能发生,但2~5月龄的猪较多发。猪群发病时,一些猪场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症状稍微缓解之后可能就直接上市了,这样会造成药物残留,一旦被人食用,将对人的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疫苗免疫不仅没有药物残留,而且防控效果好。
最后,现阶段而言,抗病育种是难度特别大的一件事情,还处在概念性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但是,目前比较现实的情况是,猪场对细菌性疫苗接受度低,因为大家认为细菌病是可以通过抗生素防控的,再加上非洲猪瘟的影响,猪场的共识是尽可能减少疫苗免疫。很多时候养殖企业甚至要通过血的教训才能够意识到一些问题,需要亲眼看到猪场发生悲剧才能引起足够重视,但真的到这个时候就一切都晚了。
爱猪网:由默沙东研发的保猪利®爱普克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亚单位灭活疫苗,您认为它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李教授:作为国内首个上市的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亚单位类毒素疫苗,保猪利®爱普克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亚单位灭活疫苗主要有三大优势:优势一:高度纯化定量的类毒素抗原(含有ApxI、ApxII、ApxIII),覆盖更多血清型,保护力更全面。优势二:高纯度化定量的外膜蛋白抗原(OMP)。一方面,OMP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粘附猪自身细胞的过程中其一定作用;另一方面,OMP与类毒素抗原诱导产生协同保护力,能够有效减少死亡率及肺脏损伤。优势三:使用专利DF佐剂,有效刺激免疫应答,真正保护猪群。
爱猪网:按照目前中国的养殖趋势,您觉得猪传胸未来的防控趋势是怎么样的?
李教授:因为细菌性疾病相对来说比较好做联苗,未来细菌性疾病一定是通过疫苗来防,最终做到一针防多个细菌性疾病,向联苗方向发展。目前,大型的动保企业更多地是聚焦在一些比较常见的病毒性疫苗上,相比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的市场空间更大。
预防重于治疗,已成为世界共识。猪传胸作为一种危害猪群健康的重要疾病,总体上死亡率比较高,而且我国养殖整体大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差,在猪传胸的防控上,更需要养猪同仁引起重视。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对疫苗的需求空间广阔,目前我国养猪人对细菌性疫苗的认知还不够,这对国内的疫苗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国内的疫苗企业应该加快步伐,向国外的疫苗企业看齐。这需要企业和高校强强联合,加大流行病学调查,用数据扭转我国养猪人的固有观念;通过校企联合,将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转化成企业生产方面的优势,研发出更好的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打破进口疫苗的定价权,让养猪人享受实实在在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