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5

特别报道 | 能繁母猪存栏量跌至历史新低 但养殖业发展前景依然可期

爱猪网  

2018年,对于养猪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产业上下半场分割的一年。回顾这一年,上半年猪价持续下跌达5个月,并跌破10元/kg,白条猪价格跌破14元/kg,猪价与白条猪价格同创8年新低;下半年,由于非洲猪瘟的首次入侵,农业农村部重点管控生猪调运环节,监管政策不断加码,区域生猪价差进一步拉大,整个行业 “谈瘟色变”,被笼罩在非洲猪瘟的浓浓阴影下。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内人士的视线开始转移到智能化养猪上,经历了养猪成本学、知识养猪、产业意识演动等事件,整个行业洗牌加速,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挑战。对于养殖企业和个人来说,2019年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进则成功转型,抢占市场先机;退则面临淘汰,退出历史舞台。

行业加速洗牌,能繁母猪存栏量跌至历史新低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公告。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猪肉产量5404万吨,下降0.9%;生猪存栏42817万头,比上年下降3.0%;生猪出栏69382万头,下降1.2%。

对比我国过去5年的统计数据发现,2018年能繁母猪数和生猪存栏数双双下降,其中全国生猪存栏量下降了3%,而能繁母猪存栏数更是跌至近十年的新低,仅有2973.14万头。业内人士纷纷解读,能繁母猪存栏量下跌严重仿佛在暗示着行业正面临一场重度洗牌。

能繁母猪数和生猪存栏数双降,一方面是由于政策原因,2017 年是养殖环保整治的关键节点,在环保压力下,养殖企业深受禁养、限养、拆迁的困挠,企业对于养殖项目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直接导致了我国母猪存栏持续的缓慢筑底,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回升。

另一方面,今年8月突如其来的非洲猪瘟疫情,行业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重创。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2018年许多中小型养殖场不堪重负,相继选择退出行业。

20160815060808831.jpg

产能加速去化,2019年猪价将进入上行通道

近年来,中国养猪业发生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产业还在不断发展进步中。养殖环境在改变,养殖技术在改变,养殖结构在改变,养猪人的知识体系也在改变。

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行业经历了涉疫情猪场进行扑杀、暂停生猪跨省调运、关闭生猪交易市场等因为疫情带来的猪价低迷后,疫区的产能去化进程逐步加速;对那些生猪供应省份的非疫区企业而言,销售压力以及疫病防控压力,将使得养殖场扩产动力不足,新增产能也将有限。

按照“母猪是整个市场变化的源头,母猪存栏量决定了未来的生猪存栏量和生猪供应量”这个理论,能繁母猪存栏量对未来的猪价走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母猪存栏量和猪价的“量价关系”呈明显的负相关,即:现在母猪存栏量越低,将来生猪供应量越少,猪价就会越高。”由此我们可以推断,2019年将有望出现猪价上行的局面。

再者,尽管目前我国生猪养殖无论是种猪养殖还是商品猪养殖主要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为主,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养猪行业将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行业集中度提高,规模化养殖进程加快。凭借资金、技术、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优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企业的生产效益明显高于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规模经济仍将驱动我国生猪产业的转型发展,规模化养殖将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趋势。

根据各大上市企业公告显示,2018年我国共出栏生猪69382万头,其中九大上市猪企(温氏、牧原、正邦、雏鹰、天邦、天康、罗牛山、龙大肉食、金新农)共出栏4476.3万头,占据了6.45%的市场份额。而2017年,这九大企业共出栏3442.46万头生猪,只占据了4.9%的市场份额。

行业发展需要依靠规模化的企业来推动,产能也越来越向大型企业和专业企业聚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些企业开始在饲料、养殖、食品加工等一系列产业链上具备了全面布局能力,产业一体化的形成又进一步巩固了区域龙头的地位,2018年,温氏、牧原、正邦等九大上市猪企市场份额的增加,不仅说明整个养殖行业在往规模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着,也为2019年生猪产业的快速回升提供了基础。

在经历行业的新一轮深度洗牌后,留下来的养殖企业得到了深层次的洗练,猪场管理者也在这场洗牌风波中得到迅速成长、回归理性,他们对于猪场管理不再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注重多角度衡量整体疾病防控、生物安全、环保等因素。受到行业、养殖企业和个人等影响,在即将到来的金猪年,生猪市场将有望迎来新的一春。

(爱猪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