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

特别报道 | 新非瘟环境下,如何改善升级防非检测体系?

爱猪网  

距离非洲猪瘟在我国暴发已经两年有余,得益于我国养猪行业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养猪业逐步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控经验。但是,在一片“欣欣向荣”复养热潮下,非洲猪瘟疫情仍然反复暴发,成为复养扩产路上的“拦路虎”。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称,进入2021年以来,已经接连报告数起非洲猪瘟疫情。业内也有专家指出,“对整个行业来说,最大的变数就是疫情的反复。”

由于病毒的病原生物学特性特殊,从疫情暴发至今100年来,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种非洲猪瘟的疫苗被批准上市。在非瘟疫苗未上市的情况下,疫情反复的局面可能将成为常态。那么,在这样的局势下,如何确认防控工作是否到位?生物安全是否存在漏洞?发病猪场恢复生产的依据是什么?专家指出,实行防非监测和检测将是解决以上问题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

4月26日-28日,2021(第六届)畜牧业创新论坛暨猪业生产力峰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行业各领域多位“产学研”优秀代表齐聚论坛,就产业升级、扩大产能、提升规模养殖水平等方面同台互动,激发行业新思路,共商行业新发展。

微信图片_20210506113226.jpg

2021(第六届)畜牧业创新论坛暨猪业生产力峰会

论坛邀请了双胞胎集团繁殖产品线副总经理、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成员李龙博士为与会嘉宾带来《非瘟病毒检测及防控措施改进》主题报告。

养殖环境的变化亟需构建一个实用版防非检测体系

2021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变化,尤其是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得生猪产能恢复呈现震荡态势。而本轮非洲猪瘟病毒变异下的弱毒疫情,许多大型养殖场也未能幸免,甚至不得不清场。对此,李龙博士认为,养殖环境的变化亟需我们升级建构一个实用版的防非检测体系。

微信图片_20210506113614.jpg

双胞胎集团繁殖产品线副总经理李龙博士

据李龙博士介绍,实用版防非检测体系的建立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为生物安全防控提供依据。通过检测确定进场物资、猪只、车辆、环境样品等是否存在非洲猪瘟病毒,从而切断病原进入猪场。另一方面,通过检测,实现精准清除,快速净化猪群,实现群体净化,把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快速检测、快速定位是实现精准清除的重要前提,也是决定精准清除是否成功的最关键一环。

需要强调是,随着养殖环境的复杂化,实用版检测体系的目标也亟需随之升级,以此来应对中国养猪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需求。李龙博士指出,(1)目标一是增强时效性。检测采样指令发出,检测样品是否能在一小时之内到达实验室?从检测指令发出到最后结果输出、剔除病猪是否能在三小时之内完成?根据目前我国非洲猪瘟流行态势,以及弱毒的出现,生猪养殖业对检测时效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2)目标二是提高准确性。目前行业普遍认为现有的检测方法无法满足新非瘟环境下的精确诊断,一些潜伏感染难以检测,这也为复养扩产带来非常大的威胁。(3)目标三是确保真实性。李博士强调,确保真实性是检测的基础,而在过去的几年中,常发生大批量样品检测结果失真甚至是瞒报的情况,数据的失真导致检测变得毫无意义,破坏猪场生产。

李龙博士总结道,所有的检测数据最后都需要回归到生产中,为生产顺利保驾护航。因此实施有序检测,快速出结果,以支撑猪场现场生产数据的处理和回归是目前生物安全检测环节最重要的一步。

3种模型,7个关键点优化升级防非检测体系

一般而言,集团公司的生猪存量大,生物安全体系更为成熟和规范,每一环节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通过对比发现,集团公司目前的检测组织架构主要有三种模型。这三种模型应用场景不同,各有优势和劣势,但都同样面临挑战,亟需优化升级。首先是聚落式,主要应用于送样距离在1小时车程内,实验室24小时运转,聚落内规模要求,实验室为独立部门。这种方式的优势是设备、人员、技术较为集中,流程化检测,综合成本较低,缺点则是实验室和猪场利益不协同,无法实现1小时快检。其次是场点式,设立单个猪场服务部,场间的距离小于1小时车程。优势是可作为基层单位的一部分,进行利益绑定,缺点是1人1机,技术管控难,容易产生瞒报。最后是过境快检,即快速对进场过境车辆物资检测,这种模型能够快速获得反馈,但是布点多,成本较高。

从检测角度来看,完整的防非检测体系涉及到猪场生产的方方面面,每一方面、每一个环节都对应一种需求,每个需求的发起背后都有一整套的方案设计。因此,李龙博士表示,检测采样并不简单,是一项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尤其是采样的规范性更是重中之重。如果采样送样需求发起错乱,那么最终的数据回归应用生产实际也将无从谈起。

会上,李龙博士针对检测需求和检测应用流程,总结了以下七点改进当前防非检测体系的关键:(1)格式化栏位—数字标识。猪会移动,栏不会移动,因此要将采样与栏位一一对应,将每一个栏位都数字化,搬到“云上”,形成“云猪场”。(2)采样格式化—按栏位。(3)格式化合样—采样合样包。(4)混样格式化—按板号/横纵坐标排样派单。(5)上机移机格式化—30孔对45孔。(5)数据录入格式化—阴阳性对照坐标固定。(6)数据回传栏位格式化—阳性点位图。

以上流程全部实现“云化”,线上完成所有检测流程,即IT集成化。基于猪场普检流程标准模型,李龙博士以猪场监测站普检一条产线3000头猪为例,实现了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采样、送样、检测P、出具报告的全过程。即当天采样,当天出结果。

实现IT系统集成,加强数据应用回归生产实际

中国猪业规模化、集团化、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程度越高,对养猪产业链每一环节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复杂的养殖环境下,能够实现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样本的检测和结果输出,最终落实到生产实际,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此,李龙博士认为,打通检测程序到检测数据集成的流程并实现IT集成,实现检测数据及时、准确,数据预警及消息自动推送,是高效应对大规模突发检测的理想模型,对于实现精准移除来说,将提供巨大帮助。李博士也强调,理想模型的运行需要非常强的协同工作,要求提前做好采样计划,做好批次化流程,做好流程管控工作。

李龙博士在报告的最后,强调了检测数据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性。通过及时反馈检测数据,科学管控进入猪场的车辆、人员;保证栏舍安全,实现健康复产;通过实时猪群监测,达到阴性建群;一旦存在感染危险,可以为精准剔除提供关键决策依据......

总而言之,结合当前我国的非瘟流行态势,对猪场进行环境和发生率的长期监测必不可少。特别是在防非瘟过程中,检测是全流程覆盖的唯一环节,生物安全的每个点都需要检测来验证,所以改善升级当前检测模型,建立理想模型才能为中国养猪业保驾护航。

(文/金敏 爱猪网记者/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