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校长:对标湾区重点产业,组建人工智能学院

企业动态 2019-06-12 14:06:08

“农业有着广阔的空间,这个舞台会越来越大。”近日,南都记者独家专访了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这是刘雅红上任华农校长以来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2018年12月28日,刘雅红接棒担任华农校长。她是华农首任女校长。开朗、大气、干练,科研做得很好,是这位女校长给大众留下的深刻印象。

上任华农校长半年以来,有何感受?刘雅红笑着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她说,对于华农这所百年老校,在新时代如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建设,对自己及全校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华农本科招生全国总计划10000人。在广东高等教育加快提高毛入学率和大湾区发展背景下,今年华农计划扩招1100人,其中本科生1000人,研究生100人。同时,华农将对标湾区重点产业发展,对学科布局做相应调整。比如将新组建人工智能学院。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新机遇,华农将如何发力?

刘雅红介绍,目前华农已成立大湾区建设办公室,将把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与服务大湾区发展做一体谋划、一体推进。

华农正牵头联合粤港澳三地多所高校合作共建粤港澳生命健康研究院,未来将在科学种养、现代中药、健康食品、海洋资源与健康等4个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华农将在今年内推进8个重点优势建设学科及相关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地市政府、企业深度对接,共建研究院或新型研发机构。

“作为创新的主体,在科技创新上,高校责无旁贷,要发挥核心支撑作用。”如今,华农“温氏模式”已成产学研成功典范,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华农将研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和“综合式”的专业化服务机构。

今年11月10日,华南农业大学将迎来110周年校庆。刘雅红透露,由华农建设的华南农业博物馆将在校庆期间正式面世,向公众免费开放。

2019年也是下一轮“双一流”高校遴选的关键之年。对此,刘雅红说,当前,华南农业大学正在凝心聚力冲“一流”。“我们也会在‘冲一流’的过程中,实现华农的高质量发展。”

在一个小时的专访中,刘雅红从湾区机遇、三地教育合作、人才培养、学科布局、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乡村振兴等多方面畅谈了华农下一步的规划,信息丰富,干货满满。

 QQ20190612-150436.png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接受南都专访

对话

谈本科扩招:今年计划扩招1100人,其中本科生1000人

南都:根据计划,今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划达到46%,今年广东省要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对此华农会不会有所扩招?

刘雅红:我们会适当扩大本科的招生。一是湾区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对标世界三个世界级湾区,我们的湾区其中弱势之一就是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人数还不够。另外,针对广东省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划,华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高校,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广东打造高等教育高地贡献力量。今年我们计划增加招生1100人,包括1000名本科生,100名研究生。

谈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华农将组建人工智能学院,实验室将向本科生开放

南都:的确,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下一步在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上,华农会不会有所改革? 

刘雅红:华农虽然是以农业为特色,但目前有95个专业,基本上能对接湾区发展各个产业。接下来,学校的学科布局会对标大湾区重点产业发展与需求,做一些调整。比如,我们计划整合电子学院等相关资源,组建人工智能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上也会进一步优化提升。湾区的发展建设,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华农正在构建“十大育人”的体系,即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未来,我们将在“科研育人”上做更多文章。华农拥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将近100个,接下来,这些省部级以上的实验室,将全部对本科生开放。

南都:怎么开放?这些实验室是可跨专业参与的吗?

刘雅红:是的,可以跨学院跨专业参与。任何一个学生都可到全校任何一个实验室学习、参与科研工作。比如兽医专业的学生,对植物感兴趣,就可以到园艺实验室去,对动物感兴趣,可以到畜牧兽医实验室进行一些锻炼,参与一些科研工作。本科生只要来,我们就无条件接受,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给他们提供场地与经费,并安排老师给予指导。

我们要求本科生在读期间,都要到这些实验室里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参与科技创新,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大赛。通过“科研育人”的手段,培养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谈学农爱农:学生更加热爱农业了,农业的舞台将越来越大

南都: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学农有点“冷门”,现在看,学生对农业的态度有一些转变吗?

刘雅红:现在大家对农业的认识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可能在10多年前,我们有些专业是要降分录取的,不然招不满。现在华农的录取分数都要高出重本线30多分。从华农每年招生的情况看,第一志愿已非常高,同时我们的招生分数也在逐年提高。如此可看出,学生对农业的热爱,他是自己喜欢农业,主动想来学农。

最近我们创新创业学院准备培训25个新农人,打造成新型农场主,通知发出后报名报了80多个,非常多,这个现象在前几年是没有的。现在不少学生都想回到农村去从事创新创业,在服务三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几年也有不少房地产巨头纷纷进军农业,比如恒大、碧桂园、华润置地、万科……农业不再是冷门,可以说是热门了。对农业的理解,也变了,是大农业的概念。比如鲜花、茶叶、植物,每天的吃喝……基本都跟农业息息相关,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给人们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农业举足轻重。

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农业对我们国家来说,关系着国计民生,农业有着广阔的空间,这个舞台会越来越大。

谈乡村振兴:组建了40个全产业链的专家服务团队

南都:作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华农将发挥怎样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刘雅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去年以来,我们先后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组建了40个全产业链的专家服务团队。全产业链的专家团队对接广东产业园建设,针对每一个产业从其品种培育、种植栽培或养殖、病虫害防治、采后加工储存、保鲜运输物流、品牌运营提升等,全产业链式地提供服务与智力支撑。

在新的起点,我们将发挥农科院校的自身优势,以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理论研究为三大核心内容,以深化学校相关领域制度机制改革为保障,积极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概括起来就是“三支撑一改革”: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我校将主要从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和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服务四个方面来着力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所需人才。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主要从培育产学研合作特色品牌、组建产业攻关专家团队、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强乡村振兴规划服务和加强现代农业国际化合作等方面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强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我校专门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未来学校将重点从人才引进、项目经费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抓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的建设,切实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的研究能力、增加与充实研究力量,力争将研究院建成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端智库。

深化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将重点从推进学科资源拓展和融合、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教师评价考核以及管理运行激励机制等方面改革,调动全校教师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

谈湾区时代华农机遇:推进8个重点建设学科与地市共建研究院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炉,对华农来说,意味着有哪些新的机遇与使命?

刘雅红:《纲要》中有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的部署,都与我们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其中关于打造教育高地和人才高地的举措,更是同我们的办学直接相关。

我们成立了学校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和我当组长,其他校领导担任副组长。已成立了大湾区建设办公室,挂靠发展规划处。我们考虑在学科布局、学科特色凝练、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工作对接大湾区建设需求,正在做一系列的规划,将把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与服务大湾区发展做一体谋划、一体推进。

南都:具体会有哪些举措? 

刘雅红:从湾区的定位看,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的主体就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所以在科技创新上,高校肯定是责无旁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起到核心支撑的作用。

在打造人才高地方面,高校本就聚集着各领域的高端专业人才,通过大湾区的这一发展机遇,相对来说,学校对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将比以往更大,更增筹码。

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上,华农将对标产业发展需求,让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大湾区的建设。

具体看,我们会推进8个重点优势建设学科及相关国家级科研平台,与湾区不同地市政府、企业深度对接,结合各地市发展战略与特色布局,共建研究院或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我们的研究对接地市需求,解决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未来成果落地支撑产业发展。

南都:8大优势学科是指哪八大?

刘雅红:华农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凝练出八大重点建设学科,包括作物学学科、植物保护学科、园艺学科、畜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兽医学学科、农业工程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等。今年我们将重点推动这些重点学科以及其它优势学科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在我省产业优势区域、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9个地市建设一批研究院,为我省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为地方经济发展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华农力量。

我们会根据地方特色来共建研究院。比如在肇庆,我们已成立肇庆华农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珠海,我们已成立了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研究院,主要针对蔬菜水果种业方向的研究。

南都:共建研究院有没有一个时间节点?

刘雅红:这些前期已经逐步开始推进,将在今年完成共建。

谈三地合作办学:华农将牵头组建大湾区生命健康研究院

南都:《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我们了解到华农正在筹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研究院。这一项目成立的背景是什么,目前进展到什么阶段?

刘雅红:华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积极寻找学校发挥支撑作用的切入点,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研究院,培育建设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粤港联合实验室,承担并开展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万人计划”)项目4个,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研究院”由政府+企业+高校技术联盟三大部分组成。旨在立足生命健康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集中湾区内知名大学、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实力与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与资本化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研究院由华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中药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粤港澳8所高校作为科技研发主体,负责研究院的人才配置及培养、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服务、产品开发等。

这个是真正的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共建,目前研究院已经过前期论证阶段,与地市政府及企业的对接也取得重要进展。

南都:研究院未来合作领域集中在哪些方面?会落地在哪个城市?

刘雅红:未来我们主要的合作领域集中在科学种养、现代中药、健康食品、海洋资源与健康等4个方面,今后还会辐射到更多领域。具体落地城市,更多考虑能对哪个地方,尤其是港澳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QQ20190612-151357.png

刘雅红表示,华农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谈产学研合作与科技转化:华农将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

南都:去年华农3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位居广东省首位。华农的“温氏模式”,已是全国高校产学研方面的成功案例。未来华农还会有哪些制度、或政策上的创新,来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转化?

刘雅红:华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硕果累累,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学校共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2174项,服务企业1800余家,合同经费3.48亿元,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400余件,先后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9项,共建科研与转化平台17个,共建地方研究院3个,建成新型研发机构2个,技术成果作价入股企业4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们和温氏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产学研模式,将研究与生产结合,真正实现了高校、企业和教授三方共赢。华农的老师到企业一线,掌握行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把问题带回实验室开展研究,这种科研的目的就是解决生产问题,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研究完成后,把科研成果再带到生产中,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核心技术,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老师回来讲课,因为他了解生产,了解行业,他也能更好地理论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教学。

现在国家提出“要着力破解科研和生产上‘两张皮’的问题”。在当前,科研论文的产出是爆发式的,但科研驱动生产力应用上,两者还没有形成一个正向的良性互动与关联。 

南都:在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上,华农下一步具体打算怎么做?

刘雅红:为全面推进我校的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学校接下来将从顶层设计着手,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我们也会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对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放权”与“让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二级单位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我们还将建设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入选名单,全国只有47所高校入选,华农名列其中。接下来,我们将研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和“综合式”的专业化服务机构。

我们的科研成果不是发表几篇文章,就束之高阁了,也不应只是为了评职称,而是要通过转化办公室或转化中心,直接对接企业行业需求,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真正实现成果落地。我们会成熟一个,转化一个。

看数据

建设高水平大学以来,华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华农学科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新增化学、微生物学、材料科学3个ESI前1%学科,学校ESI前1%学科增加到5个;植物学与动物学排名进入全球前2‰。ESI全球高校综合排名,学校从2016年1月的1629名上升到2019年5月的1365名。2019年,学校农学与林学学科首次进入世界前50名,列全球第45位。

国家级科研平台位居广东省属高校之首。新增“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校国家级科研平台达到8个,科研平台数量和层次位居广东省属高校之首。

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主持完成科技成果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同时在《Nature》发表。构建了“示范基地+互联网+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2019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本科生源质量大幅提高,本科招生录取分数进一步提高,部分农科专业平均分在600分以上。牵头成立“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有100多个创业团队正在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创客空间孵化。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持一等奖、二等奖各 1 项,参与一等奖 1 项。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先后与美国旧金山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巴基斯坦萨果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热带海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海岸海洋实验室等境外大学、科研机构签署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协议。2019年学校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机构协议书。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通讯员 方玮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编辑:靳格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