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是怎么诞生的?

爱猪网 2018-08-03 09:21:42

如果你读过稻盛和夫的自传就会发现,稻盛和夫的思想绝大部分来自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而言,心学同样很重要。

文/战伟(爱猪网CEO 农牧产业研究者)

王明阳的“心学”对日本影响何等深远,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让文化和社会性枯寂的日本找到了土壤,他们的民族思想终于可以着床了,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心学被引到日本,催化了日本的强大,在心学对日本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后,那么在商业上则诞生了稻盛和夫式的商业文明普化的人物,但如果你读过稻盛和夫的自传就会发现,稻盛和夫的思想绝大部分来自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而言,心学同样很重要。

王明阳和曾国潘从许多方面很像,比如曾国潘从小立大志,而王明阳从小就做圣贤,也就是俩人从小都有自己的梦想,所以我们发现取得一些成就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梦想,然后就是两个人为了梦想特能坚持,比如王明阳,从小想像孔子一样做圣贤,他为了找到通向圣贤的路,学过军事,经常模拟军事游戏,搞不定后,又学习朱熹的理学,后来经历了“格竹子”事件后,又开始涉足佛家和道家,后来还是没有找到通向圣贤的路径,然后又开始办诗社,开始研究辞章学,虽然小有成就,但后来认为也是“小技”,所以他在年少时,不定性的做了好多事情,但都没有成功,而且还耽误了高考,几次走仕途也没有成功,作为状元二代的他让他父亲也很失望。

但王阳明能成大家,肯定也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教育以及个人天资三个核心要素,那么先说说家庭教育,如果要潘亲带故的话,王阳明是生一千多年前王羲之的子孙,当然这个有点夸张,不过从他家族来看,始祖也就是六祖王纲说起还是很有必要的,王纲和当时朱元璋重臣刘伯温是好朋友,刘伯温也佩服王纲的才华,但王纲生来淡泊名利,不愿意入流官统,但因为刘伯温极力劝说下,在王纲年纪很大时被刘伯温举荐为兵部尚书,不过后来因为公务死于异乡,而且被杀时王纲的儿子王彦达亲眼目睹,而且遭到朝廷冷遇,所以王彦达看到官场的世态炎凉,决定归隐山林,读书教子的生活。

不过王彦达的儿子王与准极其聪明,但像他爷爷王纲一样淡泊名利,为了邀请他为官,都要用抓捕的手段,而且在逃官过程中还把腿给摔坏了,不过后来在朋友劝说下,让儿子王世杰为官,王世杰后来也中了秀才,而王世杰恰恰是王阳明的老爷爷,所以可以看到王阳明的家境传承还是有基础的,六代之前的祖先都是兵部尚书,而且和刘伯温是好友,那么王世杰为官时也客死异乡南京,留下了对王阳明影响极为深刻的儿子王伦,也就是王阳明的爷爷,王阳明是王伦带大的,对王阳明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在王阳明18岁成年时王伦去世,但在这个规程中,王阳明对他爷爷王伦感情很深,而且对他做“心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王阳明的老爷爷是秀才,爷爷王伦虽然没有为官,但王伦培养出了一个状元,就是他儿子王华,也就是王明阳的父亲,所以某种一样上说,一、王阳明家族基因很不错,六代进化一个巨子,二、父亲是状元,那么王阳明也是一个“官二代”,所以他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眼界和知识,再加上遗传基因不错,而且王伦作为爷爷一直带大王阳明,那么隔代教育往往让孩子早熟,王阳明也不例外。

王阳明科举曾经失败过两次,对于一个官二代,年少就见过“总理”的人,这是比较“丢人”的事,第二次科举失败后,王阳明都有点灰心,开始成立了龙泉诗社,开始了赋诗交友,不过这段经历真的锻炼了王阳明深厚的文学功底,为日后心学的诞生打下了文学基础,这期间他业开始学习兵法,他学习兵法是小时的爱好,也是为了实现儿时立贤的人生大志,但后来他二次科举失败后再学习兵法则重在了解术谋和军事思想。

不过有点要提,虽然他又写诗又学习军事,但他仍没有放弃第三次科举,此时他已经28岁了,本来他心想自己胸有成竹了,但没有想到碰到了一个天才,他就是唐伯虎,此时的唐伯虎比王阳明大一岁,但已经是江南四大才子而名扬当下,16岁童子试就中秀才,但天妒奇才,随后唐伯虎因父母过世而家族败落,13年后在朋友支柱下才得以参加科举,正好和王阳明赶在了同一年,这一年说实在的题目很难,王阳明都感觉发挥不好,很多人都直接交白卷了。

但唐伯虎轻松答完,而且很自信自己能中状元,果不其然放榜时唐伯虎是状元,但因为唐伯虎嘴巴管不住,情商不高,刚考试完就声称自己中状元,而且作为当时的“娱乐明星”,马上全皇城都知道了,哪么在东西厂、锦衣卫横行的时代,结果是唐伯虎被认为作弊被抓,终生不能为官,但此时王阳明得利了,因为唐伯虎和第二名徐经被取缔了成绩。

这一次上天眷顾了已近而立之年的王阳明,在这一年的会试中,他终于金榜题名,位列第二等第二名。在殿试中,又成为“二甲进士出身第七名”,这相当于全国第十名。从此,王阳明成了观政工部中的一员,开始了公务员的人生经历!

如果说心学来自王阳明自己的职场、人生的困惑,从而引发了他深层次的思考,您信不信?28岁王阳明考上公务员到工部为官,一心想走政途的梦想实现了到30岁他有了修道的心思,仅仅两年王阳明的心思就发生了变化,而且一个30岁的人就有了规避世俗的念头,这得发生了多大的事,其实这说明王阳明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天生就具有一个“出世”的心态。

当他进入官场后,他无法适应人事复杂的官场环境,尔虞我诈和官场生存逻辑对于王阳明来说简直无法接受,所以后来干脆负责修王越陵墓的工作,也算清净,然而这和他梦想差的太远了,所以王阳明郁郁寡欢,最后身体和心理均出现问题,所以打算修道养心调理身体,而在这个过程他真正意义上开始道家、佛家和儒家的修学,而这三个学说其实是他“心学”的“骨骼”和“血液”,是基础。王阳明的“心学”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就是因为他在社会规则(儒家)和宗教信仰(佛教或者道教)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比儒家“高”,但又没有“高”到宗教的高度,所以知识精英,社会成熟度高的社会对王阳明很喜欢,另外很多人认为心学是唯心主义,其实不是,他恰恰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真是大智慧。 

王阳明虽然研习了道、佛、儒三家学说,这三家也是后来心学的基础,但他仍缺一门学说的学习,就是《易经》、这不做了七八年六品小官的王阳明在宦官之乱刘瑾的“帮助下”、王阳明完成了对《易经》的研究习,是这样,明朝弘治中兴之后出了个昏庸无能的正德皇帝,弘治中兴是明孝宗朱佑樘一代仁君的功绩,正德皇帝就是他儿子朱厚照,而此时太监刘瑾因朱厚照的无能而上位独揽大权,把朝廷搞的鸡犬不宁,王阳明虽然身为六品小官,但他因有治国大志还是谏言上书皇帝。

但也引来了刘瑾的报复进而遭受了牢狱之灾,而这段阴郁的牢狱经历本来是黑暗的,但对于王阳明来说却成了一段修习易经的经历,也是历练支撑苦难心智的机会,通过他研习易经,他懂的了世间更多客观性的道理,他自己声称易经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真理,也是他在唯心和唯物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的理论基础,至此王阳明在文学上的修养,对道佛儒理论的学习以及军事思想的涉猎再到对易经的研习,戏剧的人生却让他积累起了了一个新学说“心学”诞生的所有条件。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