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2015)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听课笔记续(10月13日)

xnfyz 2015-10-14 09:48:59

哼1.webp.jpg

heng2.webp.jpg

生产和健康研究最新进展

康纳博士

迦太基兽医服务公司

康纳.webp.jpg

康纳博士首先介绍了加速法控制猪肠道冠状病毒(PEDv1,PEDv2,PDCoV)稳定的操作方案。

1、第0天

发现后立即将7日龄以上仔猪全部断奶,并送出场外饲养,即采取早期断奶;

立即对所有母猪包括5个月要用的后备母猪全部进行返饲,称为有计划的自然感染;

整个产仔猪群闭群12-16周,期间不引猪。

2、0-10天母猪和0-14天后备母猪

对预产期10日内的母猪和14日内的后备母猪进行诱导分娩,新生仔猪和10天内出生仔猪全部处死,淘汰,活下来的断奶仔猪全部移走。

第17天后才允许出生仔猪活下来继续留在产房,这样在一个产房周期28天时间,产房仔猪不再代养。对至少一轮生产实施McREBEL管理法。

3、卫生

同时在产房采取了加强卫生管理的办法,从有计划的自然攻毒的最后一天开始加强卫生消毒。爆发后14天内彻底清洁妊娠舍。分娩舍:每个单元都要有专门的靴子,浸泡,去油污,热水清洗,漂白剂或卫可消毒,隔夜干燥。第二天,洒石灰浆,干燥。

通过比较了加速控制法和传统法控制PED母猪群病毒转阴情况,对母猪群采取肛门棉拭子间隔两次采样来监测PED带毒情况。加速法10周左右控制,而传统方法最少需要10周以上控制病毒,长的直到30周了还有阳性场。通过检测发现的母猪群完全转为阴性,如果对比更加严格的加速法与传统的方法对比。用加速法和传统法控制PED的生产效果的差异,在美国经常用一些指数,比如说这里使用的每1000头母猪相比正常母猪生产水平的损失多少仔猪为指标。传统的控制PED的方法从开始发生到完全转阴大约需要11-69周,而加速法需要5-17周。用传统的方法每1000头母猪损失和正常分娩的比较,传统方法每1000头母猪损失了3143.3头仔猪,而加速法只损失了1046.7头仔猪。如下表:

PEDv造成每1000头母猪的损失,原有程序vs加速程序

程序.webp.jpg

不同母猪胎次的保护力度,一胎母猪和经产母猪有差异,差不多所有的发病猪场,一胎母猪后代断奶前仔猪死亡率远远高于经产母猪。另外这两个方法可以比较每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的指标 ,传统的方法PSY损失了3.1头,而加速法只损失了1头。他们也把这种加速法用到了已经转为地方流行的PED控制,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

接着介绍了关于PED疫苗免疫方面。

一旦一个繁殖猪群自然的感染了病毒,使用灭活苗能够更好的激发动物体的免疫反应,在美国现在有两种PED灭活苗。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抗体。通过实验发现,感染过猪群使用,免疫后就会激发动物体内的免疫记忆反应,可以使免疫力加强。

接着讲解了使用PED疫苗的效果,一旦一个繁殖猪群自然的感染了病毒,使用灭活苗能够更好的激发动物体的免疫反应,在美国现在有两种PED灭活苗。通过实验发现,感染过猪群使用,可以使免疫力加强。现在正在做实验,了解灭活苗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对以后的抵抗自然感染有什么样的作用。通过实验发现,使用了灭活苗之后的确比没有使用疫苗IgG水平上升,差异显著,但IgA不同。使用灭活苗之后,比较母猪群中生产效果的变化,对比了三个指标,一个是死淘率,一个是断奶后的死亡率,还有掉队猪的比例(实验判断的标准,凡是断奶时体重低于3.5公斤猪均称做不合格掉队仔猪),对照组断奶后死亡率是10.26,而免疫组只有4.71,差异显著。

保育猪饮水量和生长育肥猪饮水量和采食量均出现下降,可以作为疾病预警的一个指标。

另外定位栏驯化时间对繁殖参数无影响,定位栏驯化时间对窝产性能无影响,治疗对不同发情间隔类群的后备母猪比例的影响显著(p<0.05),发情间隔影响后备母猪繁殖力。相比发情间隔正常的后备母猪,发情间隔不正常的后备母猪分娩失败的几率要高出11.15%

相比发情间隔较长或正常的后备母猪,发情间隔较短的后备母猪窝产仔数要少。另外进行了

泌乳期饲喂频率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解读.webp.jpg

关于腹泻防控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报告中提出的快速控制腹泻的方法虽然有效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实际疫病流行情况下,需要各养殖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考使用,不能盲目搬用。报告中提出的灭活疫苗免疫也是防控腹泻有效方法之一,在国内也建议选择灭活苗配合活疫苗综合防控。

生物技术方法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克劳斯彼得-布鲁斯博士

克.webp.jpg

生物技术能够作为人类生产畜产品过程中的监管措施,直接影响母猪的生殖生理。生物技术作为畜牧技术优化和动物健康、营养卫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的基础,其主要作用于母猪生殖过程的定时调节(发情、排卵、分娩),确保母猪的发情启动、排卵和分泌以及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母猪年产子数)。

我们为什么要把生物技术应用于繁殖呢?首先是一般的市场规律也作用于猪的市场,即利润最大化,有必要向专业化、集约化和减少成本劳动力方向发展;其次是生物技术有利于更大规模猪场(母猪)生殖管理,有利于健康和卫生的管理,从而提高动物福利和批次化管理。

首先生物技术在生殖上的应用,能够使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性周期同步化;促进卵泡发育同步化;刺激排卵同步化;分娩同步化。

为了更好的应用生殖生物技术,需要我们熟知生殖的生理和内分泌过程以及各种药物的适应症,例如发情周期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控制,雌二醇是由成熟卵泡分娩的主要类固醇激素,黄体也能分泌;通过hCG或者雌激素延长黄体,前列腺素用于流产,四烯雌酮用于同期发情。

结束语

生物技术的应用是母猪批次化生殖管理的基础,但是严格的饲养管理和猪场的福利是实现最大盈利的根本。只有对猪的生殖生理科学知识有深刻的认知才能熟练的应用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应用于母猪的发情周期、卵巢发育、妊娠期等能够批次化管理生殖期母猪。生殖生物技术能确保母猪稳定的生育能力,使生殖过程更加合理,优化母猪的生殖行为,使排卵、受精和分娩达到最佳。

解读.webp.jpg

通过采用生物技术对母猪生殖控制,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繁殖控制技术,现在已经应用到母畜的发情、配种、妊娠、产仔等各个繁殖环节,为了能适应现在的这种现代化畜牧生产方式,我们应该熟悉母猪的生殖生理,以及各种生物药物的作用机理,从而更好的使用生物技术按人们的要求使母畜群在预计的时间段发情、排卵、分娩,从而更好的管理猪场的生产。

在中国控制猪蓝耳病

卡梅隆·施密特

爱荷华州立大学博士,就职于美国派普斯通兽医诊所

卡.webp.jpg

关于蓝耳病目前中国面临的挑战

因为目前中国疾病防控情况比较复杂,有很多方面限制性因素,造成当前蓝耳病控制情况特别严峻,卡梅伦·施密特博士简单的归结为以下10个要点。列举如下:

1、实验室挑战,这个列表中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与美国相比,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国没有完善的实验室诊断体系;

2、了解诊断结果的局限性-过度解读,在美国有很多较好的大型实验室,在进行实验室诊断时,采用相同的检测项目,使用相同的几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但在中国,不同的实验室对同一种疾病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造成检测结果千差万别。另外关于诊断结果解读,有时可能对诊断结果过于自信,并且有时可能由于实验的灵敏度不高,造成假阳性增多,一句话概括我们会过度解读诊断结果。

3、在目前情况下小散户,特别是猪场分布的到处都是,很少考虑疾病的影响。

4、对生物安全的认识有限。

5、猪场设计不合理,根本无法做到好的生物安全。

6、在断奶到育肥阶段,刚刚开始意识到全进全出的重要性。

7、对于分群及净化某种疾病的认知也是非常有限

8、对疫苗功效被高估

9、养殖者之间,整个行业,猪场到机构之间缺乏知识共享

10、行业领先者刚开始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面临的这些挑战都可以解决,但是现在才刚刚开始,我们眼前的路还很长。下面逐一解读了这些方面。                      

实验室挑战

缺乏质量保证/质量监控

不同实验室之间缺乏测试的标准:相同地区的PCR,不同引物,病毒不同的ORF测序等等,

报告格式很难读,检测结果生成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形式,格式如何,无统一格式,有的话,检测结果生成的实验报告很难解读。

有的实验室还使用过时的技术,如:凝胶电泳法和弱阳性,一些先进的实验室已经开始用荧光定量PCR

同一个样品在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不一样,差异较大

由于实验室检测结果不准确,诊断疾病只能靠临床症状判断,但有时诊断结果不一定完全准确,有时候有些盲目。实际上,养猪兽医由于差的实验室数据以及无法按时得到结果等问题蒙蔽双眼。

实验室数据解读

蓝耳病PCR

实验室是否在使用凝胶电泳法?凝胶电泳法有一个灰色区,弱阳性,二价,三价,究竟你是把他确定为阴性,阳性,往往靠检测人员的主管臆断。

实验室技术员是否合格或只是一名学生?

有实时PCR么?

蓝耳病毒测序

实验室究竟对哪一段基因组进行测序?

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各实验室没有规定标准,如实验室检测那一段区域,这样至少对疾病的流行病学也有一定的把控。

对不同ORF的测序进行比较?如在过去三个月里,在三个不同实验室送检,检测结果完全不一致,主要是因为他们采取了不同开放阅读框(ORF)进行测序,这样的结果根本没有可比性。

蓝耳病ELISA解读-(过度解读)

美国兽医花了10-15年的时间去理解S/P值背后的含义。

一旦实验诊断数据出来,需要分析实验结果,根据结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有时检测结果确实有一定局限性,通常这种实验被用作检测两种结果:阳性或阴性;我发现这些结果经常被过度分析,有时检测结果与猪群实际情况不同,它的表现与分析结果差别较大。我们要清楚实验结果能分析到什么,不能分析的我们不要强加上去。

农场选址

对于农场和市场有着广泛的定义

农场到处都有:小村庄-或者也可以说是城里;母猪场被放在一些不太合适的环境,兽药厂,屠宰场及猪场离得特别近,这样需要特别注意生物安全。

随着行业整合以及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消费社会,农场将会在乡下,散户逐渐退出,规模上逐渐扩大但数量会越来越少。

现在逐渐意识到隔离母猪场的重要性-母猪场要远离其他的猪才刚被认识到。

生物安全

主要关注点在人:过多的停工时间;猪场里隔离;接触有毒/致癌化学物。

不关注运输车辆,曾经亲眼看到拉猪的卡车能够一直进到猪场,但不知道卡车到底经过多少地方。

不关注新猪引入,不注重隔离,未检测,直接进群,及不注重场外病原的引入。

种猪供应商选择少:缺乏诊断背景资料,无完善的检测制度,未配套卡车检测,如在美国的猪场引种猪时需要提供猪群一段时间的检测结果报告,提供卡车运输途中的记录。

猪场设计-3点式生产,全在相同地点。

生物安全-运输

运输生物安全:一个最大的差距和对猪场最高的风险;大多数我接触的公司不控制(拥有)运输车辆;合同搬运工在生物安全方面没有接受训练;至少,母猪养殖场需要专用(拥有和运营)运输车辆来运所有猪,仔猪和淘汰母猪。

生物安全-引进

种猪选择局限:很多小型和当地的种猪群;多个国际种猪企业现在在中国设立了种猪基础设施-PIC,Gengesis,Choice,Topigs,丹育等等;在诊断结果上与前面讨论的商品猪生产极为相似。

将疾病引入一个猪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活体动物-他们传播病原体。

生物安全-猪场设计

猪场正在改善

西方三点式生产模式开始在中国出现-那些选择转换模式的猪场将从中受益;超大型猪场为控制/预防/根除蓝耳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连续生产是传播大多数病毒性疾病最好的模式-蓝耳病,流行性腹泻,流感,口蹄疫和猪瘟等等。

全进/全出生产

依照站点全进/全出:不是按照单元,也不是按猪舍。

站点间的距离最好相差1千米以上-最好更多。

卡梅伦·施密特博士提到:他经常被问到“到底多远距离才合适呢?”-当然尽可能越远越好。

站点的规模最好控制在最多在两周能装满:比如:对于一个有5000头母猪的农场要有4800空间。

全进/全出生产并不意味着你不用在意疾病问题,只是说,在每个站点发生的疾病只会影响染病的区域

当蓝耳并在这个站点经过其存在的周期后,就被消灭。

清除原则

通常,在评估管理不同疾病的可能措施时,不会考虑清除。

对于蓝耳病-仅仅接受它或大部分保持阳性稳定在美国生产系统已失败。

在很多有可能和合理的地方,都采取了清除政策。

蓝耳病疫苗

蓝耳病疫苗是个工具-仅此而已。

在25年科学发展中,他们并不完美并且它们的价值经常被高估。

如果正确使用的话,他们能减少病变,临床症状,和减少损失,但他们不是100%有效。

他们不能阻止新病毒的引入同样也不能替代糟糕的生物安全。

健康知识共享

这次会议是个很好的场合,一些他不知道的技术支持/培训:地区/省级的养殖者和兽医会议;全国性的养猪兽医会议;兽医诊断实验室会议;其他养殖者牵头的协作:比如像养猪健康监控项目-莫瑞森等人

行业领导

这在中国现代发展的养猪健康管理中明显是个真空。总体而言,这个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下一个李曼会出现在我们中间么?

美国获得的成功

在生物安全方面的继续学习与改进:空气过滤;消毒和停产时间;过渡期装载(断奶猪,淘汰,死亡);专用运输;热辅助干燥与消毒

疫苗接种策略

清除:区域清除/免疫。

检测技术-口腔液

解读.webp.jpg

国内蓝耳病的防控任重道远,制约疫病防控的问题较多,比如需要建立诊断实验室的标准化,做到检测项目一致,检测方法统一,数据共享。目前新南方脐带血检测技术已建立了统一标准,并在全国建立联合实验室,启动大联动,整合大数据,全面了解全国猪群的疫病流行情况,做好疾病防控。

生物安全制度及其流程

乔·康纳  

美国迦太基兽医服务有限公司

乔.webp.jpg

生物安全(定义):

生物安全系统——疾病防控,感染风险,外部生物安全;传染风险,内部生物安全,扩散风险-生物遏制等内容

外部生物安全

外部生物安全制度、位置、净区与脏区分界线、空气控制、造访猪场、进入猪场、车辆管理

外部生物安全制度:

员工和服务人员不能同时照管其他猪和鸡,也不能和照管其他猪和鸡的任何人住在一起。

遵守生物安全流程图和隔离的规定。

访客在造访猪场时必须事先检查,以便安排时间和核查生物安全流程。

严格遵守隔离期限:接触过其他猪(集市、销售等),48小时隔离期。

接触过其他养猪人24小时隔离期

不和其他猪场共用物资

限制和其他猪场共用设备,并制定良好的清洁流程和隔离期制度。

飞鸟不能进去猪舍。

鼠类和虫害防治措施到位。

死猪应该在每天工作即将结束时进行处理

运输动物的车辆必需清洁消毒(专用卡车/拖车)。

装运流程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虫害防治:

老鼠和鸟类都喜欢散落在外面的饲料。

在饲料撒出后24小时内应该集市清扫丢弃。

运输卡车:

运输:期望所有车箱都要清洗、消毒、烘干、没有例外!如果不这样做,司机就会被解雇!

卡车-主要是饲料运输

死猪处理:

死猪处理应该在每天工作即将结束时进行。

死猪必须立即转出猪舍。

尸体是疾病传播的极好载体(内部生物安全)。

死猪处理,从猪舍中移出来(净区脏区分界线)、堆肥、提炼、焚化、猪舍外员工守则。

生物安全是通过执行和维护一系列特殊的措施、流程和制度来减少将病原体引入猪群的风险的举措

解读.webp.jpg1、生物安全的定义:生物安全就在你的左右,天然屏障就是距离;控制病原微生物在猪场里传播,包括病原传入和散播出去;外部(输入)和内部(输出)传染源的控制;关键在于对人、动物、环境的控制——多层保障,建适宜环境。常读常新,以往我们知道的是要及时处理死猪,这次我们学习到死猪处理应该在每天工作即将结束时进行,死猪必须立即转出猪舍,尸体是疾病传播的极好载体(内部生物安全)等新观点。

2、生物安全为什么如此重要?

生物安全涉及到人与动物的生存与健康——共同关注

关注.webp.jpg

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猪群发生疾病,提升猪群的健康度,增加猪场生产产量,提高猪群饲料报酬,降低保健治疗费用,使猪场获取更高效益。

生物安全宏观视角:疾病水平=病原体数量×毒力×应激/猪群抵抗力

利用组织病理学解决养猪生产系统中复杂的诊断问题

詹姆斯·考林斯博士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詹姆斯.webp.jpg

考林斯博士在腹泻案例分析中指出选择伴有腹泻和呕吐的急性感染活猪,在安乐死的15分钟内进行剖检和样本采集,肉眼观察病变:肠内液体容物。

样品采集 (小肠):

6-10段代表小肠的整个长度

10厘米新鲜样本和2厘米固定样本

采集其他组织来进行完全诊断,排除差异诊断

胃、结肠、扁桃体、淋巴结、肺、心脏、脾、肝、肾、脑-新鲜和固定样本

采集后

病毒分离——肠道病毒,难以在体外分离

电镜——低灵敏度

组织病理

实时PCR

(IHC,ISH比起PCR较不敏感。对科研,回顾性研究有益。)

考林斯博士运用案例一一向我们展示了PED、大肠杆菌水肿病及水肿病猪的胃、大肠杆菌毒素导致的血管坏死等组织病理图片,清晰的看到组织病变损伤。

其他样本类型

粪便(5ml)

粪便拭子

返饲材料

环境拭子

饲料(开发中)

远程病理学—与明尼苏达大学兽医诊断实验室合作的新兴机会

远程病理学

远程组织和显微病理学

实时动态系统

静态(例如整个切片扫描)

21世纪兽医病理学的方法

国际合作培训

实时专业咨询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远程病理学的设备

组织病理学系统

显微远程病理学系统

远程病理学通过三个方面解决需要

教育

兽医学院学生

继续教育

培训

科研

服务

国际远程病理学在中国旨在提高猪诊断病理培训合作项目—IVCC 2014-2015部分支持这一计划的启动

目前的用途和扩展

协作

与中国合作伙伴开展猪病理学和诊断咨询

教学

病理案例

明尼苏达大学癌症中心

兽医-人体病理学合作

成功建立了国际远程病理学的合作伙伴!

解读.webp.jpg

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兽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以辩证的眼光,来探讨和阐明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与患畜出现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联系。在动物疾病诊断中,病理学检查起着确定疾病疑似方向,最终结合发病情况与临床实际表现确定诊断结果的作用。而且,若诊断以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实际临床症状、体征和眼观病变的基础,看清楚且说的明白。所以兽医病理学诊断被视为最具权威的一级诊断,更多的应用到解决养猪生产复杂难题当中。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中,最常用的为“两把刀”——其一是尸体解剖所用的解剖刀;其二是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所用的切片刀。兽医病理学价值体现如下:

1、培养高素质兽医专业应用型人才

2、为动物疾病诊断提供疑似方向或确诊疾病

3、验证和评估诊断结果

4、为科研选题提供手段与方向

5、处理动物医疗纠纷

生病的动物的营养需要量是越多越好吗?

佩卓·尤罗拉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

佩.webp.jpg

满足猪营养目标:

1.给猪提供最佳量的营养

在正确的时候将合适量的营养给合适的猪

营养需求是动态的,随性别、年龄、生产需要而变化

2.将饲料原料的养分与动物的营养需求一一对应起来

饲料中的养分=营养需求

什么是营养成分?

用于满足生长,泌乳,维持等需要的有机和无机复合物

营养成分分类:

碳水化合物、脂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水

能量不是营养成分

如何确定应该饲喂的营养成分的水平呢?

a.基于经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求量的估算

b.基于数据

营养需求量,多不一定好!

1.每日养分的需求量

2.低采食量:缺乏症

3.过量:中毒

4.最佳添加量随机体状态而异

影响营养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猪在疾病影响下:

a.采食量下降

b.养分消化率下降

c.养分利用的再分配

日粮中豆粕含量和蓝耳感染对猪生长的影响

蓝耳感染后14天内导致

体重降低42%

采食量降低30%

饲料转化率降低18%

直肠温度上升0.3℃

高豆粕导致

3天后血清结合珠蛋白下降

14天后肿瘤坏死因子降低

可能的机理

豆粕添加多,提高了粗蛋白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水平

大豆异黄酮增加

断奶腹泻是个最常见的营养相关问题

粪便容量和频率增加

渗透压

营养吸收;蔗糖

吸收不良

分泌性;大肠杆菌肠毒素

非传染性因素导致的断奶后腹泻

蛋白过多

抗营养因子——豆粕抗原

饲料消耗

传染性疾病减少采食量和营养消化率,从而减少日增重

蓝耳阳性猪:

干物质消化率下降

3.2%感染后19-22天;2%感染后65-70天

能量消化率下降

3.9%感染后19-22天;2.1%感染后65-70天

氮消化率下降

5.6%感染后19-22天;2.4%感染后65-70天

断奶后消化酶数量和活力随着年龄而增加

断奶生理活动小结

采食量下降=营养摄入量下降

酶活力下降=消化率降低

绒毛变短=吸收降低

隐窝变身=养分消耗增加

维持能量增加

多因素:断奶日龄、厌食、日粮、病原感染

低消化率的养分——用消化率高的原料

什么原料?

如何衡量原料消化率?

生长猪上测定的消化率是否适用于断奶猪?

保育猪蛋白和氨基酸的需求

自相矛盾的逻辑:

保育猪有高的瘦肉生长潜力,所以对氨基酸的需求高

高蛋白造成肠通透性增加,发酵和腹泻

需要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随机体状态而变化(如苏氨酸、色氨酸、谷氨酸)

使用蛋白酶?

大肠微生物发酵氨基酸的代谢物由尿排出。

细菌代谢产物的排出与保育株生长下降相关。

酶可以缓解非消化蛋白对保育猪生长的影响

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后低蛋白日粮可以降低胃肠肽浓度

降低日粮蛋白可以降低大肠杆菌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合成氨基酸能降低日粮总蛋白和非消化蛋白的需求量

低蛋白日粮中纤维能降低腹泻发生率

调整氨基酸需求来调整高蛋白原料的添加量

可溶性日粮纤维促进大肠杆菌的增值

日粮颗粒大小和纤维源影响仔猪腹泻发生率如麦夫粗度(大于1000微米)减少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导致腹泻。

小结:营养需求量,并非多多益善

高蛋白原料中的氨基酸对保育猪最佳生长是必需的,但过量有害

降低自身消化蛋白

解读.webp.jpg猪的营养需求量是根据猪的生长阶断以及其健康状况而定,并不是高蛋白,高氨基酸就好,高营养下蛋白抗原影响,断乳猪和保育猪不能良好吸收,导致营养过剩,增加消化器官负担而引起腹泻,猪只在疾病状况下,影响采食量下降,消化率下降,养分利用的再分配,从而影响猪只的日增重(如蓝耳病感染),所以生病猪,特别是断乳猪和保育猪并不是营养需求越多越好,要根猪只实际情况饲喂相应营养饲料。

关于养猪疾病威胁的全球认知

保罗·桑德博格

美国养猪健康信息中心

保罗.webp.jpg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指出,各国国内与国际上关于新发疾病认知存在着空白,报告和管理已知疾病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成员对未知新发疾病的自由裁量权导致疫情报告的延时,保护猪群不受疾病和病疫影响的迫切需要将推动合作更加紧密。同时指出及早发现,评估和应对是防控疫病的关键。预防策略快速实施,才能将影响降到最低。国际信息交流的途径是必须的。

疾病流行的国际动态

病毒传播分四个阶段

1、来源国的人或产品受到污染

2、传播和生存足够长时间进入到新的国家

3、非常快速地分散到一个地理区域

4、然后到达一个农场,接触并感染猪    

养猪健康信息中心的宗旨

1、保护并增强美国猪群健康状况

2、协调全球疾病检测

3、着重那些针对减少未来疾病威胁影响的研究投资

4、猪健康数据分析

全球猪健康网络

目标:收集并协调有关流行的猪病毒性病原体信息,告知相关风险。这需要相关大学的国际联系,需要种猪公司、猪保健品公司、兽医咨询、美国农业部风险识别单位的协同作用。

解读.webp.jpg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是重要的,但也有局限性,成员对未知新发疾病的自由裁量权导致疫情汇报的延时,给疫病的防控带了一定的难度。猪流行性腹泻的国际经验表明,及早发现,评估和应对是快速控制疫病的关键,这样才能将预防策略快速实施,将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表明行业有与政府合作的责任,国际信息交流的途径是必须的。

猪瘟诊断与净化技术研究

王琴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王.webp.jpg

王琴研究员从猪瘟病原学诊断方法研究;猪瘟抗体检测方法研究;猪瘟防控及净化技术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一、猪瘟病原学诊断方法研究:

1.经典方法:

(1)动物接种试验(该方法很少使用);

(2)病毒分离技术;

(3)荧光抗体检测技术(FAT)/免疫过氧化物酶检测技术(IPT);

(4)抗原捕获ELISA;

2.分子诊断技术:

(1)RT-PCR技术(诊断和基因分型);

(2)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欧盟猪瘟参考实验室诊断标准);

(3)恒温扩增技术(NASBA,LAMP);

(4)原位杂交技术(ISH);

(5)基因芯片技术。

二、猪瘟抗体检测方法研究:

1.病毒中和实验:

(1)体外病毒中和试验(VNT):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NIF)和过氧化物酶   联中和试验(NPLA)(国际贸易指定试验);

(2)体内病毒中和试验:猪瘟病毒兔体中和试验和猪瘟病毒猪体中和试验;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间接ELISA(国际贸易指定试验);

(2)阻断ELISA(国际贸易指定试验);

在敏感性试验方面:通过对田间采集的299份猪瘟阳性血清进行ELISA检测,阻断ELISA为82.6%而间接ELISA敏感性为94.6%,比阻断ELISA高出12%。

在特异性试验方面:通过对田间采集的256份猪瘟阴性血清进行ELISA检测,间接ELISA特异性为95.3%;阻断ELISA为97.3%,两者相差不大。上述555份血清均采用荧光抗体中和试验鉴定(单抗)。

在符合率试验中,对临床提供的406份血清,两种ELISA符合率为86.07%。将两者不符合的50份血清采用NIF(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符合检测。结果表明:间接ELISA与NIF符合率为78%,阻断ELISA与NIF符合率为22%。说明阻断ELISA有漏检风险。

3.其他常规和新型诊断方法:

(1)猪瘟正相间接血凝试验(IHA);

(2)猪瘟抗体免疫金标快速检测试验;

(3)琼脂扩散试验(AGP);

(4)免疫芯片技术。

4.OIE推荐的猪瘟诊断方法

经典方法:病毒分离法,FAT and IPT,抗原捕捉ELISA。

分子诊断技术:RT-PCR(诊断和基因分型),TaqMan Real-time RT-PCR(欧盟猪瘟实验室诊断标准)

抗体诊断技术: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国际贸易制定试验),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国际贸易制定试验),间接ELISA(国际贸易制定试验)和阻断ELISA(国际贸易制定试验)。

三、猪瘟防控与净化技术研究

美国仅用16年时间通过疾病控制阶段,降低发病率及消灭猪瘟和防止再次感染四个阶段测地根除了存在一个多世纪的猪瘟。美国猪瘟的根除为全世界动物疫病的消灭梳理了典范。

以美国猪瘟的消灭为例,引出中国猪瘟防控及净化的阶段性策略:准备阶段、控制阶段、强制净化阶段、监测阶段和认证阶段;展示了15个示范场实施猪瘟、伪狂犬病净化效果,对某示范场猪瘟强制进化结果为例,说明猪瘟的控制可从更换疫苗、调整免疫程序和加强病原监测等方面进行。在中国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的支撑下,只要坚持系统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和加强免疫抑制病及其它传染病的综合控制,在我国猪瘟的净化是可行的。

其他研究成果

1.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不仅为世界上一些国家消灭猪瘟做出了贡献,至今对我国猪瘟控制的基本策略也是有效的。

2.我国的实验证实,C株能抵抗基因1.1和基因2.1、2.2亚群的攻击;英国VLA的实验证实能抵抗2.1和2.3亚群的攻击。因此C株能抵抗三个基因群野毒的攻击。

3.C株免疫后5天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与T细胞IFN-gamma的产生有关。

4.疫苗的质量依赖于工艺的控制和冷链系统,由于是活疫苗,包括标准种毒、标准的生产细胞、质量控制以及正确的免疫程序。

5.正确使用优秀的疫苗,猪瘟是完全能够控制的。

指出了我国控制猪瘟存在的问题(免疫失败):猪瘟持续感染带毒猪,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的影响,免疫程序不科学,部分厂家猪瘟疫苗质量,疫苗运输的冷链系统不完善,多种病原混合的存在,诊断方法不特异。

解读.webp.jpg

当前我国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很普遍,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净化猪瘟是必然之路,首先我们有国际上有最好的猪瘟疫苗,其他国家采用中国的猪瘟疫苗毒株消灭了猪瘟。通过多方通力合作,借鉴美国等国家成功消灭猪瘟的方法,配合准确的猪瘟病原学及抗体的检测方法,相信猪瘟进化之路已为时不远。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