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会议 | 南农论道 高科防非——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专题研讨会

心服务新标杆 2019-03-22 18:55:17

3月17日,由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协同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专题研讨会在南京圆满召开。

非洲猪瘟是当前养猪业最关注的话题,围绕非洲猪瘟的防控方法需要集思广益,顺应当下需求,不断更新进步。因此本次会议邀请了多名非洲猪瘟防控领域专家学者和养殖企业负责人同台探讨。据介绍该研讨会还有9个分会场在全国分别召开。

1.jpg


会议现场  

应对非洲猪瘟做进一步监测分析
作为国内首起非洲猪瘟的发现者,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扈荣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疫情的发生过程,截至目前官方通报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113起疫情。从获得的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江苏、广东等地的一些毒株的遗传特征来看,均是高度同源的。除了安徽一例家猪病例分得的毒株有所不同。

国内传播主要包括运输车辆,远途运输的病猪和潜伏期猪和污染病毒的冷冻肉运输(可能成为将来爆发的主要根源)。运猪、运送饲料车,引种,泔水,使用污染精液,技术服务人员,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污染的地表水,猪贩子等均是非洲猪瘟爆发流行的传播媒介。猪场内和猪场间的传播则包括:车辆、引猪、泔水、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分泌物、鼠鸟虫、工人和猪贩子等。


2.jpg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扈荣良研究员

扈荣良认为当前应急该做的包括三部分:一是研究推广非洲猪瘟快速检测技术;二是疫苗研发;三是进一步疫情的监测、流行病学分析和防控思路改进。当前对疫苗研发已有几种思路,扈荣良谈到,目前来看基因缺失苗是比较有应用可能的。但由于关于疫苗研究报道数量有限,在这些有限的研究报道里又包含了无效结果和不理想结果以及综述,因此对研发人员而言需要摸索的地方比较多,疫苗的开发并非易事。

当前我国大部分非瘟病例是急性病例,需要进一步监测是否出现感染耐过猪、亚急性病例、慢性病例、健康带毒猪和持续感染猪,以及抗体情况等。需对非洲猪瘟病毒全国流行毒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同时防范其他基因型传入(我国目前已发现的非洲猪瘟病例为基因2型,不同基因型之间无交叉保护)。


3.jpg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邵良平在会场参与探讨

扈荣良建议养殖企业:用自己的种猪,用自己的料,用自己的人,出去的不再进来。有条件的企业可用PCR等检测手段自检是否有非瘟感染(需要当地专业机构确诊),常常检测,早发现,早处理。 

疫情后复养:选择大于努力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仇华吉研究员随后讲述了非洲猪瘟的挑战与对策。非洲猪瘟病毒固然生存能力顽强,但是也存在它的短板:宿主相对单一,致死率太高,传播效率相对低,怕高热、怕强酸、怕强碱。非瘟传播到中国后之所以迅速蔓延,与人有意无意地“帮助”其移动有莫大关系。仇华吉还谈到,非洲猪瘟在我国有慢性化的趋势,“虽然目前没有分离到低毒力毒株,但是根据传染病流行经验,病毒在一个地区长期存在后可能会出现中等毒力和低毒力毒株,这并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将不利于该病的根除。”

4.jpg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仇华吉研究员

一些消毒剂可对非洲猪瘟病毒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因此近期消毒剂在猪场备受推崇,但仇华吉提示,并不是所有的消毒剂都会起到同样的作用。“有些消毒剂是无作用的,比如我们测试过的某家碘化物,这也许是有些大场做了充分消毒也防不住非瘟的原因。”

非洲猪瘟对我国养猪产业政策、布局、模式、理念、相关产业等各个方面均将产生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的发展还在塑造过程中。比如曾经认为生物安全条件较差的散养户是非洲猪瘟防控的薄弱环节而建议主动退场的观点,随着“两场”疫情案例的逐渐增多,也要重新考量。

但非法贩运、生猪运输、屠宰、泔水饲喂、病猪无害化等环节的把控依然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难点和重点。提高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疫情发现能力,提高疫点处置能力,改进生猪调运,依然是遏制非洲猪瘟蔓延的关键策略。仇华吉认为,猪场想要活下来,应当立足自救,主动出击,遵守规矩,主动监测,营养保健,控制规模。


5.jpg

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兽医中心负责人刘岳龙参会探讨

对于疫情后复养,仇华吉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选择大于努力,复养前应仔细评估风险,反思中招原因;二是要全面洗消(清洗、消毒、熏蒸不可省略);三是要进行洗消后的全面取样检测和评估;四是饲养哨兵猪1-2个月,进行连续动态监测;五是进行人员上岗前系统培训考核;六是全面恢复饲养后继续监测。

“拔牙式”清除或成当前可行方法

非洲猪瘟来到了中国,就变成了中国的非洲猪瘟。许多特性都发生了改变,因此过去看到的国外的关于非洲猪瘟的信息或许都要重新思考。当前现实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旧的认识需要更新,而进步都是从打破旧规则开始的。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东)樊福好研究员讨论了一些防控非洲猪瘟的新思路。樊福好研究员认为蜱对中国非洲猪瘟传播的意义不大,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培养生物安全意识,所谓生物安全意识,指的是对疾病防范有主动认识,而不是生搬硬套规章。比如非洲猪瘟经由粪口途径传播,那么工作就要围绕切断这一传播方式。“一些猪场做好几页的生物安全规章条例,很多人也记不住。”樊福好说。


6.jpg

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东)樊福好研究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发现并不是所有感染猪都会死亡,耐过活下来的猪越来越多。樊福好认为这为非洲猪瘟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病例多发在重胎母猪、大龄母猪和公猪中,而小猪、中猪发病和死亡的比例较低。樊福好认为这与营养和胸腺功能完善程度导致的猪体自身抵抗力高低密切相关。因此一些方法如在饲料中加2%的蒜末或者蒜蓉、采用中药、微生态制剂或者微量元素等,可能起到的是相关间接作用。

目前一些猪场或在尝试“拔牙式”清除非洲猪瘟。即通过早期检测发现疑似感染则清除掉特定区域的猪只保护未感染猪群。“拔牙式清除成功率在逐渐上升。”樊福好说。他建议希望尝试“拔牙式”的猪场:1、对猪场进行划单元格,人员猪群独立,发生一个疑似单元格则清除该单元格;2、使用唾液采集检测方法早发现早诊断;3、单元格内环境、猪群全部清除。

其中唾液检测或许能有助于猪场及早检测,争取宝贵时间。樊福好表示,血液和粪便检测是相对滞后的,因为非洲猪瘟病毒经过粪口传播,猪群感染后病毒首先会出现在口腔,比血液中早3-20天。因此猪场想做拔牙式清除,唾液筛查是比较重要的。

不能照搬模式,防非需要本土创新智慧


7.jpg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邵国青研究员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邵国青研究员则从动物和病毒的共生历史上探讨了非洲猪瘟的防控思路。

在我国一些猪场采取严格生物安全防范非洲猪瘟依然失败,或许需要从新的角度思考原因。“生物安全是一套西方的理论方法,而在中国特定的情况下,还需要寻找新的思路。”邵国青谈到,病毒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人类和动物进化至今仍服从带病生存,非洲猪瘟防控是否可以考虑生物安全以外的范畴,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方法,还需要更多的创新。

“高等动物能否有自身的潜力防范传染病?我认为是有的。现实中已经出现了能够自身清除的案例,这是很值得系统探索的方向。我们解决问题要独立思考,不能完全套用别人的思路和方法,相信非洲猪瘟的防控在我国能取得率先的成功。”


8.jpg

专家问答

专家问答环节:

问:非洲猪瘟阴性场能否进行非瘟驯化?如果可以,怎样做?

樊福好:不行,风险非常大。

问:气溶胶是否可传播非瘟病毒?威胁多大,距离多远?有何防范方法?

仇华吉: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气溶胶不是一个主要传播途径,但不能说完全没有,大概2米左右。假如一个猪场是一个感染猪场,环境中有病毒,气溶胶的作用就有代表意义。另外环境中如果有大量病毒不仅要关注猪场小环境还要关注周边大环境,独善其身是很难的。恶劣环境下气溶胶也会有作用。

9.jpg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院长姜平教授做总结陈词:

研究工作需要更接地气

问:如何对非洲猪瘟进行监测?采样比例和频率大概是多少?

扈荣良:如果在生物安全做的比较好的情况下,监测可以时间长一些。如果有异常表现,那么应该尽快采集血液采取手头可用的检测方法进行初筛,然后再送当地疫控中心确诊。

问:中药防非瘟的效果如何?

邵国青:从目前做的很多实验上看是没有效果的,但是仔细研究了当时钟南山做的中药治疗SARS的方案,一些中药或许的确起到效果。不排除更深度的机制研究出现,我认为是一条有空间的路。

10.jpg

南京农业大学李玉峰教授担纲大会主持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