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淘汰种猪 促进养殖增效

华南兽医 2016-03-11 15:32:54

QQ截图20160311153211.jpg

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提高,生产者为了追求猪群生产的高效率,对猪群质量(品种、生产性能、健康状况)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猪群在严格的生产计划控制下,进行满负荷的生产运转,使得基础猪群自然淘汰和异常淘汰的比例有所增加,而且自然淘汰的比率相对减小,异常淘汰的比率相对增加。其中,母猪的淘汰的原则有:

1、自然淘汰    

母猪群年龄和胎次结构要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发挥猪群的最大生产性能。在一个组成较好的母猪群中,通常2胎以下(包括后备猪)的母猪所占的比例为30%,2-6胎的母猪所占比例为45-55%,6胎以上的母猪所占的比例小于20%,8胎以上的母猪比例小于5%。生产中母猪的自然淘汰是保持猪群良好生产性能和遗传改良计划必不可少的部分,自然淘汰亦包括衰老淘汰和计划淘汰。

2、异常淘汰  

异常淘汰生产中引起母猪异常淘汰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繁殖机能障碍、遗传缺陷、产科病、营养性疾病、肢蹄病等因素。

(1)后备母猪不发情:有些后备母猪已达到配种日龄和体重,但没有表现出性周期。对于后备猪群中3%一5%经处理后确实不能正常发情的个体,应予以淘汰。

(2)产后母猪不发情:有些母猪断奶后20天仍没有发情征状或发情不明显。

(3)屡配不孕:母猪经过多次配种,每次配种后间隔18-25天后重新发情。

(4)超期不产:有些母猪配种后,没有返情现象,也无妊娠迹象,甚至超过预产期也不分娩。

(5)低产母猪:有些处于生产高峰期的母猪,连续2-3胎产仔数较少。

(6)泌乳力差:有些母猪虽然产仔性能较好,但表现泌乳力差,不能正常哺育所产仔猪。    

(7)异食癖:极少数母猪,母性差,有食仔恶癖,仔猪出生后,不能被很好地哺育,而且仔猪被挤死、压死的机率大大增加。

实践中管理者应根据猪群的情况,掌握种猪群的淘汰原则,尽量减少和避免种猪异常淘汰带来的损失。

(文章来源:华南兽医 高级技术服务 漆殿伟)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