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听课笔记18日下午(连载四)

xnfyz 2016-10-19 17:34:00

《应用疫苗免疫防治猪瘟》

12.jpg

钟明华(研究员/台湾动物研究所)

钟明华研究员主要从:猪瘟及猪瘟病毒简介,猪瘟防治用疫苗及其特性,猪瘟疫苗的使用及LPC细胞苗之安全性及效力四个方面对猪瘟的免疫防控进行了阐述,具体如下:

一、猪瘟病毒对猪只的伤害

破坏免疫系统,淋巴细胞流失,胸腺萎缩,成熟中性白血球减少,幼弱白血球出现于末梢血流,血管内皮细胞之破坏,出血、紫斑、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猪瘟免疫学方面,细胞免疫为主,可起到消灭感染细胞及限制病毒扩散,起到早期保护;体液抗体,协助降低病毒扩散及排毒。

二、猪瘟防治用疫苗及其特性

目前猪瘟疫苗种类有以下三类:兔化脾淋疫苗,细胞培养疫苗(猪肾细胞,幼兔肾细胞,羔羊肾细胞,天竺鼠肾细胞)和E2标识次单位疫苗。三类疫苗各有优缺点。

关于控制猪瘟疫苗选择条件:预防垂直性感染的能力,预防水平感染的能力,免疫有效期间,母源抗体的干扰。

免疫保护效力评估方面:临床保护,病毒性保护(无病毒血症、不排毒,不传染同栏猪)。

猪瘟C-strain,E2疫苗的特性

E2疫苗特性:高度安全性,血清学上与野外病毒所引起之抗体相区别,引发体液免疫为主,会被母源抗体所干扰,免疫期间较短(<13月)

C-strain疫苗之特性:

1、提供水平保护:免疫注射后3天即有临床保护效力,病毒学性保护:无病毒血症、不排毒,不传染同栏猪。

2、预防垂直性感染:免疫一次即有充分预防效果

3、免疫效力持久性长:免疫效力至少可维持1.5年,有的研究可维持6-7年,有的研究表明可能有终生免疫效果;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LPC-China株研发历史:

源自菲律宾Leaderle公司开发的Rovac株兔化猪瘟病毒(250代),1952年Dr.Coronel赠送,由李崇道博士与台湾省家畜卫生试验所林再春博士研发而成,命名为LPC-China株。

猪瘟C-strain,E2疫苗保护效力实验:

使用疫苗:C-strain,E2,免疫剂量:1头份,攻毒:免疫后0,7,14天后攻毒,结果表明:C-strain免疫后当天攻毒即可产生75%的保护率,免疫后7天攻毒即可产生100%的保护率而E2疫苗后7天攻毒,保护率为37.5%-50%,免疫后14天攻毒保护率为75%。 

三、猪瘟之预防控制

感染地区:建议采用活疫苗大规模有计划免疫注射。LPC猪瘟疫苗预防注射方式:每年一次空胎时免疫一剂量;每次空胎时免疫一剂量。

免疫母猪所产小猪对C-strain疫苗的应答能力,5-6日龄免疫,应答能力为11%;7-8日龄免疫,应答能力为42%;9-10日龄免疫。应答能力为77%。

关于母源抗体对疫苗效力的影响:母源抗体≤1:16小猪,免疫后抗体产生良好,母源抗体≥1:32小猪,免疫后抗体产生不良。

初生仔猪哺乳前免疫可行么?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不好实现,生产中执行难度大。

四、LPC-TS细胞苗之研发

毒种:LPC-China,种细胞:猪肾传代细胞

LPC-TS免疫保护效力评估:主要评估以下方面,体温变化,临床症状,病毒血症及排毒,解剖病变,脏器病毒分离及RT-PCR鉴定。

疫苗注射=保护?

除了疫苗注射外,尚有许多应周密配合之措施,猪瘟疫苗方能充分发挥其保护效力。

影响猪瘟疫苗免疫效力因素:疫苗品质、猪只状态、注射技术、环境条件

疫苗免疫为何会失败?1)疫苗伤害(品质降低):保存不良,过期,溶解后放置过久。2)猪只因素:母源抗体过高、干扰,健康及营养不良,多种免疫抑制病原感染,紧迫、使用药物;3)使用不当:注射部位不对,疫苗漏失(剂量不足),疫苗漏打,注射针、针筒不洁。

最后讲解了猪瘟的控制与扑灭:

荷兰经验(1980):发生场:一律扑杀。建立保护区:发生场方圆五公里,禁止移动30天,不免疫注射。病例蔓延时:紧急疫苗预防注射,范围大于五公里。保护区紧急疫苗免疫注射计划:区内猪只禁止移动30天,疫苗注射育肥猪仅可送屠宰场。区内二周龄以上猪只注射一剂量疫苗(10天内完成)。二周龄以下及哺乳仔猪在50-70日龄时注射一剂量疫苗。

注射计划持续一年,如无病例再发生即解除注射,是为非疫区。

猪瘟之控制与扑灭需要:业界参与,主导;饲养管理,生物安全;自卫防疫,群体防疫。

“哼哼”解读

众所周知,猪瘟是影响我国养猪业的第一大病,也是规模化猪场需要首先防疫的重要的基础性疫病之一。目前我国也有世界上最好的猪瘟疫苗种毒C株,该疫苗免疫原性好,保护期长,安全性好,对当前猪瘟的防控仍然是最有效的疫苗。疫苗种类主要有ST传代细胞苗及猪瘟脾淋苗,两种疫苗各有优劣,养殖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近年来,根据新南方脐带血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数据发现,当脐带血中检测到猪瘟病毒时(表明种猪带毒和排毒现象),阳性母猪及其后代给予淘汰,其他种猪采取猪瘟细胞苗+猪瘟脾淋苗混合联合免疫种猪,可有效阻断种猪猪瘟带毒和排毒情况,正如钟明华研究员所言,可以有效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目前很多猪场出现,猪群虽然免疫了猪瘟疫苗,但仍有免疫失败现象,这些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疫苗方面(厂家,保存,运输,疫苗间干扰等);猪体方面(种猪带毒,种猪亚健康,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因素存在(蓝耳、圆环、霉菌毒素等);受到应激;疫苗注射操作失误等。因此,猪瘟的防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疫苗选择和接种;2)实验室的监测和评估,3)其他病原如伪狂犬、蓝耳和圆环等病原的防控,4)毒素的防控等方面的综合性防控方案。

《猪瘟之诊断》

13.jpg

钟明华(研究员/台湾动物研究所)

一、猪瘟及猪瘟病毒

猪瘟是高度传染性败血症,以全身性出血为主征,感染率与死亡率均高达95-100%。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猪和野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也是最重要的感染源。猪瘟感染猪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为猪瘟主要传染源。口水、鼻液、眼屎、粪尿、精液等都有病毒。

猪瘟病毒为RNA病毒,有封套,其RNA具有感染力。病毒核酸基因全长12.3Kb。

二、猪瘟诊断流程:

14.jpg

临床症状

猪瘟发生初期,猪群内往往只有少数猪只呈现症状。感染猪最初呈现精神不振,食欲降低,行动迟钝,体温显著升高(通常在41℃左右)等现象,血液中白血球量亦随着体温上升而减少。病症早期,猪眼部因结膜炎而有大量分泌物,而后是眼睑完全黏着。

患病猪呈高热,畏寒。小猪喜聚集成堆,保育后期猪只,临床呈现消瘦,被毛粗乱,并推挤在一起。

肉眼病变,病猪皮肤潮红,皮下点状及斑状出血。

宏观病变,脾脏梗塞,肾脏结节,淋巴结皮下出血,胸腺萎缩,直肠、盲肠溃疡。

SPF猪人工感染猪瘟病毒试验:

临床症状,感染早期下痢,短暂发热;被毛粗乱;临床病理学:肝功能异常;

肉眼病变:淋巴结肿大,周边出血;肾脏出血;肝细胞肿大,苍白;肠粘膜潮红;心肌苍白。

组织病变,非化脓性脑膜炎;小肠粘膜充血、出血;肝细胞肿大变性;间质性肾炎;心肌炎。

实验室诊断

血液学检查:白细胞减少,病毒血症,抗体检测。

冷冻切片荧光抗体染色:扁桃体、脾脏、淋巴结、肠管、脑、皮肤、毛囊、舌头。

抗体监测:血清中和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病毒分离:初代仔猪睾丸细胞培养,猪肾细胞培养。

病毒鉴定:间接荧光标示抗体染色(IFA),间接过氧化氢酵素标示抗体染色(IPMA),RT-PCR,核酸测序及DNA晶片技术。

三、猪瘟病毒区别鉴定

最后钟研究员阐述了当前猪瘟病毒鉴定及诊断的主流技术为RT-PCR,但需要区分疫苗毒及野毒。如利用RT-PCR技术区别诊断LPC疫苗及猪瘟野毒。在猪瘟诊断中,需要注意一是:为了避免RT-PCR反应的误判,要设计敏感及特殊的引物,RT-PCR反应太过敏感,特异性不足的引物可与疫苗及野外毒株反应,造成混淆而误判;二是:避免形态学肉眼病理之误判,因为其他疾病有类似猪瘟之肉眼病灶。

另外谈到了利用基因晶片技术进行猪瘟的诊断,该技术可区分猪瘟疫苗毒,野毒。

当前猪瘟依然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最重要的疫病之一,最近猪瘟疾病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是规模化猪场优先防控的主要疾病之一。

“哼哼”解读

当前猪场猪瘟的防控压力依然严峻,具有6大特点:流行范围广;散发流行;发病年龄小,成年猪带毒现象严重;非典型症状和繁殖障碍型猪瘟增多;混合感染严重;免疫失败现象严重等特点。那么,为了更好的防控猪瘟,精准、及时的实验室诊断尤为重要,主要采用RT-PCR检测技术诊断方法,但存在误判的风险,需要设计更加敏感的诊断方法(如脐带血、扁桃体检测技术),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

关于猪瘟防控,最好的措施是实现猪瘟的净化。鉴于发达国家成功消灭猪瘟的方法,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国内的猪瘟净化方案,再配合高通量、精准的猪瘟诊断技术(如脐带血、扁桃体检测技术),最终能够成功实现猪瘟的净化。

《缓和季节性不孕不育》

15.jpg

劳拉·格雷纳(美国迦太基公司/伊利诺伊)

哺乳母猪高消耗表现如下

>80%的能量摄入用于产奶

每窝仔猪增重1Kg需要4Kg奶,这意味着母猪每天至少要消耗5-6Kg饲料

然后,一些母猪在哺乳后期一天可泌乳10-12Kg

哺乳母猪一天需要消耗的能量是妊娠期的3-4倍

断奶母猪的差异,造成季节性不孕不育成为猪场突出问题,我们每年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季节性不孕不育,并且引起繁殖性能下降的原因不明。后备母猪在夏季、夏秋季和秋季发情率呈现较大差异,发情间隔(≦23天)的比率降低。猪群采食量会随季节出现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的差异,通过通风降温可以减小热限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季节性不孕,这些年进行很多研究来了解不孕背后的原因:光照变短,原料(玉米和豆粕)营养利用度减少,霉菌毒素;天气更温暖,导致采食量减少,更少营养供给卵子发育,表现的信号是——采食料受限和胚胎数量减少,主要原因是由于热相关应激增加呈现较高的皮质醇水平。

我们所能帮助母猪的是——减少影响,营养(饲料配方)调整和生产(生产计划)调整;或者我们新研究的方法等。营养调整,浓缩料使得更少的饲料中含有更多的营养,脂肪颗粒,增加赖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良好体况以促进更高采食量,给母猪提供干净、新鲜的水。夏季使用脂肪——脂肪有较低的热增耗,通常用在夏季日粮帮助提高能量。动植物混合油或精选白油脂,很多讨论关于日粮中使用哪种脂肪以及它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讨论亚油酸和亚麻酸水平,这些生殖激素的前体,在某种水平的日粮中是必需的。不同来源脂肪的价值:动植物混合油——增加能量摄入,更高采食量,改善断奶后发情;精选白油脂——增加能量摄入,降低母猪体重损失,增加窝生长速度,增加乳中总脂,改善断奶后发情。

生产调整:在夏季几个月保持良好的体况;对母猪使用水帘和滴水降温;饮水器保持良好水流;晚上凉爽时提供饲料;整天确保饲料新鲜。

QQ截图20161021173942.png

对热应激有帮助的产品,选用产品的目标是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甜菜碱、电解质、其他天然成份和许多饲料公司可选的产品。甜菜碱是甜菜的提取物,在奶牛业中已经广泛使用,可以增加总产仔数14.6vs15.1,缩短断奶发情间隔5.7vs4.7天,妊娠期料中添加3胎及以上可增加总仔12.1vs13.6头,而1胎和2胎总仔无差异。格雷纳博士又提到电解质可以改善母猪的饮水量,从而提高采食量。

新的研究:已经开展其他研究工作,以确定季节性不孕不育是否与白天周期相关,研究表明控制光照时间对产总仔有正向影响,主要是受褪黑激素在猪体内含量的变化来产生对后备母猪和1胎母猪造成影响,研究结果并不理想但可以表明光照并不仅仅影响褪黑素来调节发情。

目前建议营养调整,采食量下降需要仔细测量一下:

能量,提高营养浓度 –脂肪

减少纤维

氨基酸,增加赖氨酸并平衡其他氨基酸(目标是每天62gSID赖氨酸)

其他营养:确保每天摄入的钙磷比是在最低营养需要之上

清洁,新鲜的水

亚油酸(100克/天的摄入量)

其他产品:甜菜碱,提高采食量的其他产品,电解质。

“哼哼”解读

母猪群的季节性不孕,是规模化猪场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但该问题实际存在,且对生产影响极大,值得广大养猪朋友重视和关注。

母猪群的季节性不孕,即生育力降低或异常常见于夏季和早秋,主要表现为后备母猪初情期延迟,经产断奶后发情不规律,有或无规律的返情,产仔率降低,胚胎死亡,卵巢囊肿和安静发情等。

季节性不孕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明显的是光照周期,虽然光照周期对季节性繁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其环境因素也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猪舍条件、营养水平、光照强度、猪群大小、猪舍温度以及猪只之间的关系等。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季节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导致猪机体神经内分泌的紊乱,褪黑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2)季节对不孕的影响,即表现在夏秋季节配种后或胚胎存活一定时间后出现的胚胎死亡现象,发情间隔无规律;

3)环境因素,猪舍条件和应激,个体饲喂更有利于提高产仔率;高温产生的热应激在季节性不孕中发挥主要作用;高温对公猪生育力的影响;

4)营养因素,良好而稳定的体况有利于提高胚胎存活,即母猪群体况评分原则,从而制定合理的饲喂方案,可以有效避免部分不孕因素。

《生长猪研究:栏位面积的重要性和营销注意事项》

16.jpg

凯尔.科布尔(新时尚养猪公司)

理想的栏位面积被许多人当作很神秘的话题,减少栏位面积会降低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优点就是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饲养量。在以前,栏位面积表示为面积/猪。最近,使用测算方程公式来进行测算更为准确。Gonyou等开发栏位面积和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的预测方程,被广泛认可,用于预测栏位面积对猪生长的影响。栏位面积大小取决于:传统保育到育肥或断奶到育肥的上市体重、母猪产量、死亡率、生长成绩、生物安全。

销售同批育肥猪中一部分个体较大大猪是调节栏位面积动态平衡最好的措施,通过销售部分体重大的猪,可以给剩余的猪增加可用面积(料槽面积、饮水面积、栏位面积);变更栏内猪只的群体等级关系;转走体重最大的猪,剩余猪平均体重减少,栏内体重差异也会减少等。虽然在出售大猪的时候可能不是价格最好的时候,但是销售大猪可以增加剩余猪的面积,对整体育肥效益影响巨大。

实验表明提前销售一次和两次体重较大育肥猪对整批育肥猪的增重最有利,是获得最大利润的好的方法。建议:先出售一部分大猪,缓解饲养密度压力,可以节约饲料和提高栏内余猪生长成绩,过多次的销售会增加劳动力和运输成本。

生产中栏位面积取决于传统保育到育肥的生产模式、上市体重、母猪产量、死亡率、生长成绩(季节不同)、生物安全等。为了充分利用栏位面积合理安排销售时间,可以在仔猪断奶时候就将公猪、母猪分群,阉割猪提前断奶进入保育舍,小母猪可以晚断奶转栏等,体系内要留有弹性空间。其他与栏位面积相关因素也会影响生长成绩,如每栏猪数量、料槽面积、每个饮水器供几头猪、地板类型、猪的品种、环境温度、性别等。

在销售猪时也有很多要注意的事项,挑选最重的猪有很多方法:采食量、健康和季节依赖性、以前的生长曲线等。在销售猪时,要想获得最大收益,取决于卖猪时候的价格、可靠的销售人员等。这就需要投资培训和留住高素质人员,卖出猪以后,要通过卖出的猪的胴体获得猪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头脑中时刻要有面积和疾病的管理概念。

“哼哼”解读

猪场生产中每头猪所需要的栏位面积很重要,尤其与育肥猪群的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国内很多猪场都存在饲养密度不合理现象,这样就会影响猪只得健康和生长速度。国外许多猪场都有专业的分析系统,确保猪只在生长过程由充足的栏位面积,尤其是销售方面更为专业,同时通过提前销售生长速度比较快的个体比较大的猪,既不会浪费栏位面积,有利于剩余猪只生长,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在实际生产管理中,公母从小分开饲养,配备足够的料槽和饮水器进行饲养,随着猪只长大,将不同体重大小的猪分批次出栏,达到体重的猪只先销售,以此给余下的猪只保证充足的栏位面积,保证充分利用栏位面积,维持动态平衡,是非常好的一个饲养和营销的结合点。

《窝源性状对母猪终身生产力的影响》

16.jpg

詹妮弗·帕特森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窝源性状”指的是母猪的初生仔猪窝重的大小情况,即母猪第一胎所产仔猪的重量;证据表明母猪低初生窝重的大小会影响母猪一生繁殖性能和产仔成绩。

母猪初生仔猪窝重过低,对养猪生产体系相当大的负面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仔猪个体矮小、产前死亡率高、生长速度、胴体品质和繁殖潜力低(宫内发育迟缓)。源于商品母猪群中的窝初生重研究表明,由于高产低窝重增加,在非高产商品母猪群有引发低初生窝重的趋势,但低初生窝重不完全是由于产总仔高,20%超低初生重表型不是因为产总仔多。同时,研究表明母猪低初生窝重表型是可重复的遗传性状,如果母猪首次分娩仔猪的窝重较低,那么下一胎所产仔猪的窝重不可能高。

初生仔猪窝重的表型取决于基因型,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影响。研究表明低初生重的原因是由基因型决定,包括母猪排卵率,子宫容积,胚胎/胎儿存活和胎盘功能等;随着母猪胎龄的推移,母猪排卵数逐步升高,母猪排卵25个以上时各胎龄所占比例为:2-3胎16.7%,4-6胎43.8%,7胎后38.8%,随着排卵数的增加,母猪子宫容积如果不能满足胚胎发育需求,就会造成新生仔猪体重偏低。

实验证据表明在妊娠30天的早期子宫拥挤,妊娠50天时会有一波胚胎的损失。怀孕30天以来的胎盘限量发育,假设妊娠30天过多胚胎在早期子宫内拥挤限制胎盘发育,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妊娠期整窝胎儿发育滞后。

通过研究母猪低初生重表型这一“窝源性”的性状对母猪生产力的影响是什么?

1.低初生重母猪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进行留种选择;2.后备母猪的选育忽略了初生重的这一选育指标,即低于40%后备猪初生重﹤1kg仍被选留;3.后备猪可能影响母猪终身生产力,因为研究发现初生重与子宫重量呈正相关;4.通过平均窝初生重和平均窝总仔数等来查找后备母猪的特质。

窝源性低初生重表型,可通过管理和仔猪出生后进行干预,辅助制定的选育及生产策略来提高母猪生产力或减少对后备猪终身生产力的影响。仔猪出生后管理干预措施包括:

1.测量初生重;

2.计划淘汰反复出现低初生重表型的母猪;

3.按预期初生重表型在产房内隔离放置母猪;

4.确保仔猪摄入足够初乳;

5.策略性交叉寄养和减少后备母猪带仔数。

6.减少保育期间竞争

通过评估后备母猪分娩时低初生窝重和尽早淘汰反复低初生重表型母猪,能提高核心场/扩繁场母猪的繁殖效率。策略性交叉寄养和减少后备母猪带仔数等初生后管理干预措施,可以增加母猪使用年限,提高分娩率,增加母猪超过6胎以上产胎数趋势。同时减少后备母猪在保育阶段的竞争,促进后备母猪生长和加强生殖器官的早期发育

总之,“窝源”性状对终身生产力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低初生重表型的证据在商品母猪群中已经得到体现;低初生重在母猪和其后每胎分娩仔猪是一个反复出现性状,而且具有遗传性,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淘汰低初生重母猪和策略性交叉寄养来降低这种负面影响。

“哼哼”解读

作者深入的剖析窝源性状对母猪终身生产性能的影响,重点强调了初生重低会降低母猪的繁殖性能。窝源性状的危害巨大,今后猪场在种猪选育过程中要引起重视,不仅要关注产仔数,同时也要关注仔猪的初生重量。在猪场实际生产中,可以运用管理和后期干预措施减少窝源性状对母猪终身生产性能的影响,提高母猪的效力,具体措施如下:1、测量仔猪的初生重和基因型确定母猪表型;2、计划淘汰反复出现低初生重表型的母猪;3、确保摄入足够初乳,4、策略性交叉寄养和减少后备母猪带仔数等初生后管理干预措施;5、减少保育竞争可能促进整体生长和加强生殖器官的早期发育;6、将仔猪初生重指标作为后备种猪选育的重要指标等举措。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