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引进的后备母猪前期管理细节不可小觑

lky 2017-03-02 15:55:44

timg.jpg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不断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很多猪场为了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经常盲目地引进大量的后备母猪以提高产能。这使得猪场出现不良的后果:一方面增加了猪场额外的成本投入,如饲料的消耗,圈舍的利用和人工的投入等;另一方面使得整个种母猪群体的结构偏向于低胎次化,使得母猪群体的繁殖潜力和生产效率随着后备猪群的增加而弱化或衰退,如许多一胎或二胎的母猪在早期就被淘汰。这样的问题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很多养猪人对此的解释通常是:新引进的后备母猪的健康问题是引发这类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直接原因。

新的母猪到达本场后如果未及时得到免疫和科学的药物保健,在驯化期会感染本场流行的细菌和病毒,进而可以将疾病传播给后代和传播给整个猪场。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得整个猪群的生产不稳定,造成很大的生产性损失。因此,降低后备母猪进场前后的疾病风险,是猪场兽医和动保人士的职责和义务,其目的不仅是使新引进的后备母猪及时地通过科学的兽医管理程序而获得很好的免疫力进入生产群,而且将直接保护本场内猪群免受外来猪群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进而降低出现疾病和经济损失的风险。笔者将自身的工作经历和众多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进场前后的兽医管理程序结合起来,做总结如下:

引种前的准备

引种前的兽医准备工作主要是做好隔离和检疫工作,其目的是杜绝“客入为主”,绝对不能让引进的猪将病原感染给原场猪。所以,不论是新建猪场猪舍还是生产猪场猪舍的准备工作,都是将引进的后备母猪安置在育肥舍内进行隔离饲养45天以上。后备猪引进前,隔离区域的准备工作措施如下:

1)划区确定隔离舍和栏舍数量,并在周边安装隔离设备和设置警戒牌告示种猪隔离区域禁止入内,随后用2%的火碱对隔离舍周围进行2次以上的消毒。同时确保舍内饮水、通风、供暖系统和清洗机、消毒机等设备正常工作。

2)确保隔离栏舍得到正确的清洗、消毒、空栏干燥。众多的国内外研究报道表明,如果每一批新进的后备猪群都发生同一种病原的临床或亚临床疾病,那么作为生产者应该意识到栏舍清洁的程度是否彻底,这是因为栏舍中上批猪的病原会很容易地传播给新进的后备母猪,进而出现感染。因此,在后备母猪进场前栏舍必须得到很好的清洗、消毒、空栏干燥。具体工作即是对隔离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空栏。首先将舍内可移动的物品搬至舍外,并用工具将舍内或墙壁表面的粪便清理干净。若舍内脏污粪便比较厚且干燥坚硬,需喷洒清水浸润后或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可采用高效湿性泡沫洗洁剂进行泡沫清洗(比如“洗百健”)。清洗后的猪舍需要干燥12~48小时,期间保持猪舍通风良好。猪舍干燥后,即可用“百胜-30”消毒液(主要成分:碘、磷酸、硫酸)进行消毒(“百胜-30”消毒浓度为1:600),在进猪前1周用“百胜-30”消毒1次并空舍干燥1周。

3)隔离猪舍中需准备好饲料(有必要进行消毒)、常用兽药、疫苗、工具(饲料车、扫帚)等,并检查隔离区洗澡间、更衣室、卫生间的准备情况。

后备母猪进场前期的饲养管理工作

无论猪场是从哪里引进的后备母猪,在配种之前不但要使引进的后备母猪适应本猪场的饲喂、栏舍和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使之适应本猪场里存在的而其又没有免疫过的病原。然而近年笔者在现场调查了解到许多猪场出现生产不稳定主要是将引进健康状况很好的后备母猪(如没有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耳病、伪狂犬、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感染)直接放进那些存在感染或病原比较活跃的栏舍导致的。进而使那些后备母猪出现发病、发烧或者繁殖障碍,严重的可能终身不育。通过饲养管理、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后备母猪的免疫力进而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同时在配种前,要给予后备母猪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因疫苗免疫对其机体产生的应激,其兽医的具体工作如下:

后备母猪在进场前都会经历上车、运输、下车、生产环境、环境温湿度、饲料、饲喂模式、人员等应激,进场后一周容易出现咳嗽、腹泻、发烧、不吃料等症状。因此,种猪上车前应注射长效广谱抗生素(如“瑞可新”、“易速达”、“得米先”等),目的是减少运输、环境、营养、合群等应激。同时,在后备猪只进栏后实行小群饲养,要注意的细节是猪身上不能马上冲水,当餐可以不喂料,保证充足干净的饮水,饲料中加入抗应激药物如“硕维键”等;第二餐喂正常料量的1/3,第三餐喂正常料量的2/3,第四餐可按照标准正常喂料;冬季要对后备猪进行特殊护理,要保证地面干燥,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以减少温差,同时连续2周在饲料中添加广谱抗生素(“利高霉素44” 1公斤/吨或者“瑞替美”1公斤/吨等),以净化后备母猪体内的细菌性病原体,预防呼吸道疾病、猪痢疾、回肠炎等感染。(未完待续)

原标题/外购后备母猪进场前后的兽医管理程序

作者/农华杰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