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下乡 五菜一汤”之蓝耳调控方案

成必信 2017-09-01 17:00:49

图片1.png

猪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 又称 “ 猪蓝耳病”,以妊娠母猪死胎、流产、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碍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发热,呼吸道症状、免疫抑制、高传染率为特征。该病于1987年首发于美国,1995年传入我国大陆地区并迅速蔓延,由于该病在免疫和致病机理上极为复杂,与传统疫病的发生规律有很大的不同,故被称为猪场的头号疾病。

图片7.png

传播方式

PRRSV只感染猪,不感染任何其他动物。通过空气和带毒猪的转移(引入)是该病毒的主要流行方式;健康猪与带毒猪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等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该病的传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经典蓝耳病在冬季和春季偏多,高致病蓝耳病(PRRS变异株引起的)多发生于温暖季节。PRRS是世界性流行的猪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但其易感性有所差异。

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仔猪最易感染,其症状较为严重,哺乳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育肥猪则较温和,老龄猪感染后一般可康复。在饲养密度大的猪场中,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一个猪群一旦感染,在群内可出现持续性感染,而且猪群密度越大,病毒传播速度越快,发病后期多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和病毒病(有报道高达80%)。

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母猪晚期流产(105~107天)、产死胎、木乃伊胎(50%~70%)、产弱仔,影响母猪发情;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及断奶前后腹泻、急性死亡等症状,断奶前后仔猪死亡率可达8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

慢性或亚临床持续性感染:母猪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猪群免疫功能下降,对疫苗免疫应答迟钝;猪群中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上升;猪瘟控制的难度加大。

早期,典型的蓝耳病表现如下症状:母猪厌食、早产(一般是预产期前2~7天早产),产生大量的弱仔和木乃伊,弱仔猪基本上很难饲养成活,这是蓝耳病区别于其它导致流产的猪病的特点。母猪主要是妊娠后期流产,一般是一次性流产,4~8周恢复正常。

1997年以后,蓝耳病发生的特征及临床症状与以往的典型蓝耳病有很大不同。母猪妊娠早期开始出现流产,然后到中期和晚期流产,流产会反复,几乎整个妊娠期都存在高的流产率,发病时母猪的死亡率可能超过5%。

图片8.png

病理变化

猪感染蓝耳病后,皮肤出现发绀,发白,黄染,有少数口鼻出血和带血色泡沫,在耳部、颈腹部和尾部出现发绀或整个躯体黄染或整个躯体苍白,发生急性败血症,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出现胶冻渗出物。

解剖发现心包积液,心肌软化,少数可见心脏脂肪胶冻状,有的心内外膜出血,胃肠道充血、出血,胃底部血严重,盲肠充血、出血严重。脾脏肿大,变软,有红色坏死区,易碎;肾脏肿胀(部分肾有出血点,也有完全没有出血的情况);脑部充血、瘀血;肺充血,瘀血肿胀,尖叶坏死或整个肺呈点状坏死。同时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见纤维素性或化脓性心包炎、胸膜炎和腹膜炎等。

防控要点

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猪场几乎都总结出一套蓝耳病防控的经验。以下是一般的控制要点:

(1)不滥用蓝耳病疫苗。蓝耳病疫苗对于诱导产生基础免疫是有益的,但是也不要过度依赖,尤其是一些持续发病的猪场,有时停止免疫可能更好。

(2)控制应激。应激是万病之源。无数临床病例证明,夏季热应激(和各种其它应激)是蓝耳病的严重发病的关键诱因。应激因素也导致蓝耳病引起的损失更为巨大。

(3)加强生物安全,阻断疾病传播。必须记住:少量蓝耳病毒即可引起发病,最危险的阶段是猪只进场或混群后1-2周,运猪车是非常危险的,养殖密集地区很容易发病等等。同时要通过操作细节阻断疾病传播,如及时隔离3种猪(肚子瘪、被毛乱、结膜炎),并且积极给予早期治疗。

(4)科学用药。蓝耳病的药物控制原则是:将控制应激、稳定蓝耳病和防控细菌的继发感染三者结合起来。

治疗方案

真正做好综合性、针对性防控措施是控制和减少蓝耳病发病的有效途径。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症治疗,使用猪护士2kg/吨料+泰舒宁800g/吨料,连用3个月,每月用两周,改善饲喂条件,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