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215:郭老倾注毕生精力与猪伪狂犬较劲30年!

畜科华神 2017-08-16 18:20:39

又是一个平淡宁静的早晨。79岁的郭万柱和往常一样,六点半起床,泡上一壶茶,又点上一支烟。

瘦削的申字脸,头发早已花白,一身灰色夹克,看起来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四川老头儿,但他却在我国首次研制出了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疫苗,开创了我国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实用化先例。

从成都市双流区益州大道的家到工作地华神兽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路程十四五公里,开车要半小时。每天八点半左右,郭万柱会准时出现在公司研发中心的实验室。

1998年,60岁的郭万柱已到了退休年龄,但因为研究工作和研究生教育需要,不得不推迟,直到2008年才正式从四川农业大学退休。之后又继续带了三年研究生,这时,他已73岁。

近年来由于学校搬迁,为了继续研究,郭万柱主导与离家较近的四川华神兽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共建了四川省畜禽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动物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实验室,郭万柱与一名年轻博士共用一间办公室。他的座位背靠窗,陈设简单,工作台、电脑、座椅、沙发、书柜、烟灰缸、海棠球,没有其他多余的物品。因为有沙发,海棠球靠窗放着,每次打开书柜都要碰到它。

而退休前,郭万柱一年绝大多数时间也都在四川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的实验室泡着。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正是大学时的兴趣养成,让他从此走上了生物学研究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一辈子。

17岁时,郭万柱考入四川大学。报考的是理工科,但却没能如愿。

“我看了半天没看懂,居然是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郭万柱说。

当时很多同学是从理工科转过来的,思想上存在波动,老师们不得不做思想工作。经过第一年的学习,郭万柱发现生命现象很奇怪,兽医学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差,逐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

1959年,郭万柱毕业留校,在微生物传染病病理教研室工作,开始做病理生理学助教,从此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门。直到1984年,郭万柱才评上讲师,这时他已46岁。但25年的助教经历为他出国后搞病毒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20.webp.jpg

1983年,学校选派中青年教师去美国学习先进技术,全校只有郭万柱和另一位植物病毒学老师达到要求。

“在前往华盛顿州立大学前,学校领导找我谈话,要求我学成归国后必须回兽医系,因为当时缺少病毒学人才。我答应了。”郭万柱回忆。

1984年,郭万柱前往美国学习,最先接触的就是单克隆抗体技术。华盛顿州立大学有一个美国农业部动物疾病研究室,在那里,郭万柱从事最早的是单克隆抗体研究。当年,英国科学家Milstein和konler因为制备单克隆抗体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1975年以来在单克隆抗体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期间,郭万柱发现,单克隆抗体研究成果已经十年,就算学成回来,发展空间也比较窄,而美国基因工程已经蓬勃发展,郭万柱决定挑战病毒基因工程。

在从事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一年后,郭万柱申请延长学习时间,继续留在美国搞基因工程苗研究。

“实验室有一门课程叫DNA重组技术,通过学习,我觉得这门技术有前景。搞什么病毒,考虑伪狂犬病。虽然美国已基本消灭伪狂犬病,而已有国家开始研究伪狂犬TK基因缺失苗,当时我国研究伪狂犬病的不多,特别是伪狂基因工程苗没人研究。尽管当时伪狂犬病在国内并不严重,但考虑到未来猪场规模化的趋势,伪狂犬病容易暴发,且传染风险性大,我们应该搞伪狂研究。”

美国的研究室有很多先进设备,郭万柱在国内都没有见过,更别说熟练掌握。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于是他每个实验室来回跑,虚心向人请教,直到把每一个仪器都弄懂。一边学习,一边做试验,不断试验,不断做笔记。郭万柱在美国的两年多时间里,做了大量试验,积累了详实的一手数据,搞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只差临门一脚。

21.webp.jpg

“回国前,有位美籍华人教授曾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回到祖国,问我是不是不回国就对不起江东父老。我说有这方面的考虑,国家培养我那么长时间,不回去对不起国家。”郭万柱说,也有美国同事告诉他,“中国的研究条件太差,你回去不可能搞出什么成果,不如留在美国发展”。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国。

2015年,郭万柱再去美国时,故地重游,拜访了前述那位美国同事,对方得知他获得中国的国家科技奖时,很震惊。

1986年5月,郭万柱回国。回去的当天,当时的副校长胡祖禹就找到郭万柱,问怎样推进基因工程研究。

设备是首要的。考虑到国内科研设备奇缺,郭万柱从美国回来时,带了一些仪器和物料。由于带的东西较多,行李托运时被罚了100美元。

郭万柱回国前就建议搞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研究,但经费需要支持,得申报项目才行。

“当时恰好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做的伪狂犬病重组疫苗项目批准通过,拿到了3万元钱。”郭万柱用这3万元钱买设备,搞病毒学研究。为买超低温冰箱,他坐了一天的车到了成都,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又北上北京,也没有买到。后来,辗转到了上海,在一个展览会上终于买到了。

当时四川省比较重视生物技术研究,一位分管生物技术的副省长亲自到学校考察,给了很多支持。在一次生物技术会上,省领导认为北京和上海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研究做得比较好,提出四川也要加强研究,实现国内三足鼎立之势。这让郭万柱备受鼓舞。

配齐了设备,启动资金到位,郭万柱着手接续在美国的研究项目,就是伪狂犬病基因重组疫苗研究,有了前期大量的试验数据,郭万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当时,教师不坐班,但实验室8点钟一开门,郭万柱就埋头做研究,周六日都不休息,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1991年,已经成为副教授的郭万柱开始招收研究生,他带着一群研究生继续啃伪狂犬病基因疫苗这块硬骨头。

1995年左右,基因缺失苗研究初显成效,在当年的畜牧兽医学会上,郭万柱做了专题报告,由于国内还没人从事这方面研究,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郭万柱率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了狂犬病、伪狂犬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数项教育部和四川省重点项目研究,这些项目均与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研制与产业化息息相关。

努力终于有了结果。2000年5月,以殷震院士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对郭万柱所主持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株的研究验收鉴定,称该项目首次在国内通过缺失、重组等基因操作方法,去掉其主要毒力基因和具有潜伏感染性的基因gE、gI和TK,成功构建了PRVFa株TK基因缺失株,在我国首次研制出了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疫苗SA215。

专家组称,该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养猪生产和伪狂犬病预防控制实际,所获得系列成果开创了我国动物病毒基因缺失疫苗实用化的先例。对于我国伪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并最终净化伪狂犬病,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技术手段先进,结果和实验数据可靠,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2003年,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疫苗SA215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2005年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药研制成功后,邀请我去做报告的很多,后来一些人的技术路线基本上是走的我的路线。”郭万柱称。

在四川省政府的推荐下,2007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69岁的郭万柱在列。但当年,郭万柱并未评上院士,后来也有好几位院士力挺他再度申报,但他却主动选择了放弃。

“都70岁了,不想折腾了,想拿点时间再做做自己的研究。”郭万柱轻描淡写。

 为实现兽医成果的转化,1997年,郭万柱的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成果转让给华神集团,集团为此成立了动保公司。2003年拿下二类新兽药后,因为缺乏营销能力,华神动保仅生产了几批产品就停产,后逐渐剥离了动保业务。

阴文奇是郭万柱1993级的研究生,后来成为了郭老的女婿。1996年他毕业后,在广东江门畜牧局就职。后在郭老动员下,阴文奇夫妇从广东回到四川,帮助华神集团做生物制品GMP验收筹备工作。后来,阴文奇离开华神集团,在四川省畜科院下属公司任职。

2011年前后,华神集团剥离动保板块,而此时畜科院下属畜科饲料公司有意扩大动物疫苗业务,阴文奇成为了重要的牵线人,畜科院整体买下了华神集团的动保业务,成立华神兽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015年实现了郭万柱的猪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苗的顺利投产。

研究了30多年猪伪狂犬病基因疫苗,说起一路波折,郭万柱仍心有不甘:“做成一个产品,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需要相当长时间,我们经历过各种波折。此前卖给华神,当时对市场不了解,只考虑华神地处成都比较方便。而那个私人纺织老板是用贷款在做,还款压力大,他干脆放弃了。而学校如果当初同意我们贷款,情况就不一样了。”

杨晓农,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是郭老的博士生。谈及自己的导师,他说:“导师对自己的成果要求完美,严谨却吃了亏,新兽药证书报晚了;再加上老华神的产业能力不足,特别是营销能力弱也耽搁了时间。如果能早一点儿,产品早就成功了。”

从美国回来后,郭万柱就患上了一种名为耳石症的病,一发病就感觉天旋地转,这两年愈发明显,华神公司特意安排司机专门接送他上下班。

爱好不多的郭万柱,会在午后遛遛狗,或者在网上打会儿欢乐麻将,一个月才几块钱输赢,仅有的这点儿爱好,也是女儿女婿教会他的。

如今,已79岁高龄的郭万柱,还在钻研他未尽的事业:猪伪狂犬基因缺失苗的实用化。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